内容:
1. 我们「得到」App里的专栏《给孩子的博物学》提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狡兔三窟”这个成语是有问题的。为啥?
2. 这个成语故事号称是战国时期的,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能打洞的兔子。能打洞的兔子,是汉代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所以,“狡兔三窟”这个故事是汉代人编的。
3. 还有一个例子,成语“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将军赵括,他因为纸上谈兵,输掉了长平之战。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从来没怀疑过。但是,你想“纸”上谈兵,战国的时候哪有纸啊?纸要到东汉之后才有啊。再去查这个成语,都说出自史记,但是史记里面并没有这个词。
4. 甚至有人说,清代之前的中国典籍中都没有这个词。“纸上谈兵”其实是现代人造的一个词。你看,有的时候被忽悠,不见得是我们没有这个知识,而是没有稍稍再深想一层而已。
转述: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是有问题的,这个故事号称是战国时期的,但是在那时,中国还没有能打洞的兔子。能打洞的兔子,是汉代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所以,“狡兔三窟”这个故事是汉代人编的。成语“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将军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输掉了长平之战。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说,从来没怀疑过。但是,纸要到东汉之后才有的,战国时没有根本没有纸,查成语出处,有说法是出自史记,但是史记里面并没有这个词。甚至有人说,清代之前的中国典籍中都没有这个词。“纸上谈兵”其实是现代人造的一个词。所以,有的时候被忽悠,不见得是我们没有这个知识,而是没有稍稍再深想一层而已。
体验:
“从来如此,便对么”现在已经变成了“从来听说的,便对么”,很多事都经不起推敲,只是我们不愿意去想。因为知道“狡兔三窟”和“纸上谈兵”还不如多赚50块钱来的实在。
行动:
不要丧好奇心,常保持一个“怀疑”的状态。
补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