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有位签约作者在传授写作经验时,毫不隐讳地提出“日更”概念和观点。所谓“日更”,就是每日更新一篇文章。她提出自己的观点很实在,规劝那些热爱习作的简友们,要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说只有这样坚持下去,写作才会进步。
自“日更”概念的提出,犹如向波澜不惊的大海,投掷了一枚重镑炸弹,掀起了狂天巨浪。于是两种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弥漫在简书的汪洋大海上空,久久回响着。
一种声音是,非常赞同“日更”概念提出者。他们都是一群对文字充满敬畏,且对写作痴迷的文字爱好者,他们觉得每天不去写一篇文章,就有种失落感。他们也明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每天写一篇文章,写作才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另一种声音是,“日更”是只顾“自嗨”,却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自私表现。他们认为,每天坚持更新,虽然表面看,文章数量得到保证,但质量就会打折扣。毕竟,写作是一种脑力劳动的“输出”过程,天天只有“输出”,没有去吸收更多的写作“养料”,不去做“输入”的工作。久而久之,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像营养不良的产妇生下面黄肌瘦的婴儿,一定会面目可憎,让人不堪视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出现,印证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简友们到底能否做到日更?我想,只要对文字有执着的爱,坚持日更,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并且也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并不低。
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如另一位简书签约作者别山举水就是我们学习好榜样。前段时间,他右手因意外而骨折,但他的写作并未因此而中断,几乎做到日更。现在,他的右手康复如初,他真正是每天更新一篇文章,而且,每篇文章的质量,并不低于那些十天半月才更新一篇文章的质量。
因此,我觉得那些反对日更的简友,是懒癌患者,他们就是替自己不愿日更找借口和理由。难道每篇文章动笔之前,一定要先“输入”,去大量阅读名篇巨著才行。若真的是这样,那曹雪芹的《红楼梦》该要多久才能完成呢?再说,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常用的文字和词语就那么多。加之,文无定法,只要你肯动脑和动手,一定也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说到文无定法,我就想起了“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这句富含哲理的话。你看,最近简书中,各专题都在举行征文活动,可是,我们发现,在写主题相同的征文时,由于不同作者的人生阅历不一样,所写出的文章,不光内容不一样,就连行文风格也各不相同,真是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啊。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独具风格的写作方式,一定会有许多素材,来支撑自己“日更”的需要,只要我们不去盲目学习别人写作经验和技巧,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由此,我联想到一则传说。那是有关清朝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画家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年轻时,很喜欢古代名书法家的字体,于是,常常模仿怎样写别人的字体。
一天深夜,他还不肯睡去,竟然在背靠着自己而睡的妻子背上写划不停,睡梦中的妻子,被郑板桥无端弄醒,她不胜其扰,并嘟囔着“你有你的体,何必在我背上划个不停!”于是,他的妻子转过背,面向他再次沉睡过去。
郑板桥听了妻子的话,看着正熟睡的妻子,顿时恍然大悟,是啊!我有我的体,何必要刻意去模仿别人呢。
从此,郑板桥不再去模仿别人去写字和画画了。最终,成为清朝字体独具一格,以画竹见长的书、画兼修大家。
从这个故事里,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优秀坚持“日更”的作者,就应像郑板桥那样,不要去刻意模仿学习别人的写作,只有这样,通过长年累月的写作锤炼,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说句内心话,我刚入驻简书,最先关注的签约作者,就是别山举水、无戒两位老师,记得在一篇谈写作的《其实,写作并非你想象中那么神秘》中,我就表达出自己对这两位老师的敬佩之情。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在此再公布提出“日更”的签约作者。这位作者,就是简书中非常年轻、漂亮的无戒老师。最近,她还就反对日更的声音,以一篇《任何人的梦想都不应该被嘲笑》来回应。对此,我很钦佩她的坦诚,面对种种非议,她居然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
其实,她的梦想早已实现,她只是以“日更”观念,来指导别人早日去实现文学梦而已。
我很支持“日更”的观点和重要性,尽管目前我还不能付诸行动,我一定朝这个方向努力,争取活出更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