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后话养生育儿,搭还是不搭?

《写出我心》作者娜塔莉说,“你是如此专注地聆听周遭的环境,以至那环境盈满你的身躯,因而当你提笔写作时,它便一发不可收起地从你体内流泄而出。”

端午节,假期在家,和儿子一起阅读,一起自制艾绒。消磨时间的同时,思绪也随之流动。

每年端午节都会或多或少和艾打点交道。懂点艾草知识,了解点中医养生之道,育儿过程中,孩子幸福,家人省心。

古人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有一次和小朋友妈妈聊天,说到孩子感冒时的饮食,我说我会给孩子熬点粥,拌点青菜吃;小朋友妈妈很诧异,孩子都生病了还不给吃点好的?他每次都给孩子做鱼做肉。

如果没听过“鱼生火肉生痰”的说法,那么听听这个理论。感冒的时候,身体很虚,需要补充点营养,转化为对抗病菌的能量,而这时候如果吃大鱼大肉,能量大部分被分配到消化这些食物上,病菌就会趁机肆虐。米汤、烂面条相对好消化,对身体恢复有更大帮助。

怀孕前些年,因为自己多年受鼻炎之苦,中西医、御医后代、各类小偏方等等试过很多,效果都不明显,于是转而研究中医养生。

了解越多,越喜欢这门古老的文化。没想到对后来的养娃育儿带来很大益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希望孩子能爱惜身体,那么只有了解它,才能更科学地爱惜它。于是走上慢慢熏陶路!

两岁起,妈妈看各类养生书,人体穴位图,书中的按摩图片、穴位图片,他都当图画书阅读;家里人无论是谁积食了、肚子着凉了,艾灸一下神阙穴;感冒发烧了,孩子小的时候大椎穴上吮痧,大人后背刮痧、艾灸;紫苏叶、艾草水泡脚也常用……

每年春天万物具生,各种野菜争相出场,带娃打各种野菜,到端午前后采摘艾草。借着这股向上蓬勃之力,每天早上给娃捏脊按摩也紧紧跟随!

每一次艾灸、推拿、按摩、刮痧,包括泡脚、打野菜,都是一个渗透养生尝试的绝佳时机。当然了,家长对这些常识个基本操作要切实了解,功夫下在前面。

对于身体的了解,除了穴位、筋络,还要懂各类器官的运行。从两岁开始,只要看到人体器官、大脑等知识的科普绘本、漫画都收入囊中,前前后后六七套了,孩子也是见一套读一套,爱一套!

除了人体知识童书绘本,和娃儿一起诵读《黄帝内经》,看动画《工作细胞》、纪录片《本草中华》、电影《艾草香姑》……也是很美好的亲子时光。

罗大伦老师的《舌诊》,小家伙觉得很神奇很有意思,顺便再给他讲讲手诊和瑶医的目诊。这个领域真是伟大!好奇心被点燃,种子种下了,愿不愿意继续深入研究,那是他以后自己的选择。

每一次病愈之后,跟孩子聊聊病毒和抵抗力的博弈故事;每次餐桌上,聊聊五色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当然,加入一些趣味因素,孩子更喜欢,妈妈们都懂得。例如我们经常的餐桌对话:

-猜猜今天米糊有哪几种食材?

-妈妈,红色食物滋养什么?

—妈妈,我们比赛看谁说的红色食物最多,我先说,红豆、红米、红薯……

如今小家伙7岁3个月了,除了预防针,只打过一次针,有一次爸爸带着回奶奶家,半夜发烧,他们都不会处理,打了一针。平日里身体倍儿棒,平常的小毛病都是妈妈处理!

妈妈喜欢读徐文兵、罗大伦、中里巴人和陈允斌的文字!基本都倡导上医治未病的理念。

平日里抓住各种机会,一点点渗透科学养护自己身体的理念。


端午至,五毒出,以前这一天给浩阳煮艾叶水洗澡,后来懒了,简化了,只用艾叶水泡泡脚。

今天和小家伙拿出一些陈年的艾叶搓艾绒,自制艾柱,家里门外各熏一支。

闻着艾草香,陶醉其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