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父亲身体不适,咨询居委会外出流程后,到就近医院看病。
这是封城后第一次外出,走在只有零星几人的街道上,心中感慨已无,只有些许的怅然和凄冷。
到医院门口,测体温和查验健康码的程序还算严格。进入门诊大厅,二次测量体温,被询问居住地、有无发热等症状、14天内有无接触发热等病人,等等这些流程化问题。在一一回答之后,再次被放行,方可挂号看病。
由于疫情原因,医院里人并不多,却也不算稀少。我们办卡咨询之后,打算乘电梯到楼上科室看病。也是凑巧,当时等待电梯的人也不少,虽然我们先行进入,但后面的人并无任何顾及,依旧鱼贯而入,几乎人挨人。
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绷紧,各类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有人急于治疗,暂时忘记了疫情的危害,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发生的小问题永远比可能发生的大问题更紧迫。有人对问题严重性的估计与大多数人也不一致,他们从一开始就不认为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还有一群人,并没有自己明确的评判标准,或者说,近一点和远一点,接触与不接触,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无甚所谓。
然而,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原因有三。一是人性。人性中的麻痹思想,自私的欲望,侥幸的心理等等。二是政府导向。政府从正面渠道(如新闻媒体)直接提倡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三是舆论导向。大多存在于非官方媒体及社交活动中,再加上各类机关对环境的管控措施和力度,从而产生的对人们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我们做了一系列检查就回家了,剩余的检查要等到明天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