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山镇中老师印象·之十

                    梅骑征老师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梅骑征老师,当时的年纪在四十几岁,正值盛年,是蔡山镇中的一名资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为人称道,有口皆碑。

梅老师教授语文学科,兼任班主任,跟我们不在同一个年级。不过,他的公子梅永峰,是我们的同班同学。也因此,我们对他的关注也比其他年级的一般老师要多一些,印象自然也深一些。

印象中的梅老师,中等身材,浓眉大眼,面色红润,容光焕发;常年大背头,显得庄重沉稳;习惯着正装,色调清雅,整洁得体;日常表情严肃,双目炯炯,犀利有神;为人谦逊低调,博学多识,气质儒雅;一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情怀厚重;爱生如子,嘘寒问暖,时常慷慨解囊,学生知恩图报。

因不在其班,梅老师的授课风采,我未曾见识,不敢妄言。但梅老师所出的期中考试试题,我曾有幸做过。依然记得,那次的语文试题考了一个关于课下注释的填空。有一篇课文,里面引用了辛弃疾诗词中的“沙场秋点兵”这句话,课下的注释里,既指出了该词句的作者和出处,又引出了全文。

梅老师所出的那道题填空题,要求填出“沙场秋点兵”这句话的作者和词作篇名。作者好记,词也会背,但这首词的标题比较长,没有几个人能完整记得。结果可想而知,除少数几个同学之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填不上词作标题,至少丢了一分。当时,就有同学说,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现在想来,只要课本上有的内容,皆可以列入考查范围,并无不妥之处,只是,这类试题,考查诗词中的句子和诗词作者比较常见一些罢了。

我们经常看到梅老师在校内㪚步的情形,常常是独自一人,步伐轻缓,沉稳有力,若有所思的样子。有时也见他昂首挺胸,不卑不亢,气宇轩昂的样子。有时,碰到同事,还摆摆手,面带微笑,热情地打招呼。

记得初中二年级时,梅老师所带的初一年级四班的一位同学,在校内捡到了一块手表并交给他。要知道,在当时,几十块钱一块的手表,可是属于贵重物品,一般的家庭买不起,也戴不起。梅老师在欣喜之余,将手表上交了学校,并特地用红纸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在第二天的早操队伍前面,梅老师满怀激情地宣读了这封表扬信。在表扬信中,梅老师高度赞扬了该同学的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号召全校同学向他学习,语气中充满着欣喜之情、赞赏之意和自豪之感,令人印象深刻,事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那年,暑假在家没事干,有些无聊。一天,我来到离家较近的蔡山二中走走转转,发现前面的篮球场上有老师在打球,看球的人也不少,便走过去看球。在看球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了身边的梅老师,便与梅老师打起招呼来。当时,梅老师并不认识我是谁,尽管我早就认识他。在我作了自我介绍并提起了他的爱子永峰后,梅老师似乎立刻想起了什么,接着就如同熟人一般地与我热情地交谈起来。

当时梅老师还问我能不能到他的班级帮着上二十天的课,搞得我备感意外,毫无心理准备。尽管我此前曾在中学里面实习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但那毕竟是实习,还没有正式上过班,感觉在这里上课不合适。虽然在这里上课有利于进一步锻练并提高自己,但毕竟我的教学经验还不足,未必妥当。于是,我就跟梅老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梅老师说,他也只是临时建议而已。我知道,梅老师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才提出这个建议的,我在内心还是挺感谢梅老师的。

记得前些天,出于对当年蔡山镇中的诸位授业恩师的敬意和感念之情,我开始着手写一些关于当年老师的系列回忆性文章《蔡山镇中老师印象》,然后发于当年蔡山镇中的班级群里,让当年的师生共享,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更多更美好更鲜活的有关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和校园生活的回忆。当年的班主任之一刘开发老师很认同我的这一创意和做法,个人阅读之余,还将我当时已写完发于群里的四篇拙作转发给他的老同事、老搭档、好友和老哥梅骑征老师共享,因为二人关系很好,经常共享班级情况和一些文章。

完全没想到的是,梅老师在看了我的四篇拙作之后,竟然有感而发,写了一番文字不短的感言,而刘老师又把这个感言发在群里点名让我看,并作了说明。以下是梅老师的感言:

谢谢刘老师,把这篇尊师的文章发给我,让我分享了为师的荣光。陈树东是一位尊师的模范。他自己已步中年且为名师还记起儿时老师,并且在教学之余写出这样饱含深情的文章。虽然写的是刘老师,但是在蔡山镇一中教过书的老师都是这样兢兢业业,日夜拼搏,为蔡山教育辉煌史添了浓浓的一笔。所以写到刘老师也象写到其他老师一样。

漫长的三十年,人事沧桑,然而这分师生之情还在。在此,代表尚未提到的蔡山镇中老师,感谢陈树东同学,感谢继承了昔日师风的陈树东老师,感谢年年为黄梅培养俊才的陈树东名师。从师一日终身为父,陈老师身教为范,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必将登上让千万桃李敬仰的辉煌殿堂!

梅老师在表达自身感受的同时,十分热情地对晚辈予以鼓励,语带溢美,其情殷殷,十分让人感动。记得刚一读完,我就针对梅老师的感言,作了如下回复:

谢谢梅老师!您的一番评价,让晚辈愧不敢当;您的言谢之辞,让晚辈承受不起;您的热情寄望,让晚辈虽不能至,但感动万分!包括您在内的当年蔡山镇中的老师们,是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永远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十分感念当年蔡山镇中的所有老师!

到了退休年龄,梅老师依然眷恋三尺讲台,退而不休,继续执教鞭,发挥余热多年,情倾杏坛;爱好写作,笔耕不缀,诗词歌赋,佳构连连,时见报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闻名遐迩,广受邀请,屡屡登台,不可或缺;喜欢锻练,尤好太极拳与太极剑,习练经年,功夫俱佳,颇为不俗,习武之人,亦为之赞不绝口。同窗金桥,出身少林,屡次坦言,对梅老师膜拜不已。

如今的梅老师,退休多年,年近八旬,身体依然康健,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用他的爱子永峰同学的话说,老头子,整天也是忙得不停,又是写毛笔字,又是写作,又是煅炼等。我觉得,如此,岂不甚好!

在此,问好梅老师,祝福梅老师。

                    2020.5.11凌晨草于厦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