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关于当代生涯辅导的主题之一是强调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
书中是这样写的:“生涯辅导所面对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生涯选择问题。辅导过程中辅导人员尽量提供不同的选择方案,力求配合个人的特质与抱负,同时斟酌社会环境的需求,由当事人择一而行;而背后的精神,是对当事人自由选择权的尊重。中国传统社会中,有两种选择权是不太自由的:‘成家’和‘立业’。改革开放后,婚姻已经不再由父母亲单方面作主,男女自由恋爱,同时也负婚姻幸福之责。然而,在立业这条轴线,父母辈的影响尤大。生涯辅导强调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提供干预的辅导策略:1协助当事人增进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环境的了解,一方面增加自我强度(ego strength),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环境的操控性与适应性;2.提供当事人不同的选择方案(选择题),而非狭窄的单一选择方案(是非题),针对不同选择方案的利弊得失,详细评估其可能的后果,再作选择。‘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的精神,也正是前节所谓‘个人是生涯的塑造者’之诠释。
看完这段话想到了教练技术中的五大行为准则之一就是零建议。重要的事儿说三遍,”客户寻找答案“。
客户对结果负责,教练对过程负责。要是客户真的努力了,鼓励他们更加努力。——扎布迈耶
在这里建议不可以给,但是信息可以给,和上一段文字中的可以增加客户对自我的了解或者是做选择题这样的想法都是大概一致的。有时候,客户会存在知识的缺失或经验的不足,这些客户是需要被提供部分信息或者是选项,但是通过咨询这一过程,最终应该是让客户自己得到想要的答案或者行动方案。
关于选择,还有一个感受,这也来源与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生活需要仪式感》。其实有时候,我们是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或者心中已经有了选项,还是会去征求一下别人的建议或者想去做一个咨询。有一部分也来源于自己想对这个选择找一个支撑或者再强化一下自己的选择。
正好《生涯与咨询》这本书在生涯辅导服务对象这部分也做了简单的诠释:就是对于“生涯已决定者”,“生涯已决定者”,是指当事人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生涯决定。例如,一位高三学生决定大学要选择哲学专业,一位大一学生决定要转数学系,一个大四学生决定毕业后要考研等等。理论上来看,一位生涯已决定者大致情况是:经过了自我探索阶段,他对自己的能力、兴趣都很清楚,对选项的性质、相关的信息都搜集的相当仔细;对重要他人的意见也都纳入考虑。最后,权衡轻重,在几个选项中择一而行。就常理推断,既然决定已经做了,何必再接受咨询?面对前来咨询的个案,生涯咨询师仍可进行以下的咨询措施:第一,即使当事人已经做了决定,生涯咨询仍可以帮助他确认或验证选择的正确性。第二,当事人可以借由生涯咨询的协助进一步形成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第三,当事人看相当笃定地做了一个决定,但是事实上可能还是一个”生涯犹豫者“。这种“已做了决定”的状态可能是一种假象,其目的在于暂时解除必须选择的焦虑,这种假象称为“假性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