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和很多公司打交道,发现其中有一类很典型的“资源丰富型”公司近期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类公司有几个特点:
- 曾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在我所在的数据业务领域,可能是别人拿不到的数据,可能是非常好的政府关系并带来大规模的业务;
- 这些资源曾经让这样的公司过得非常舒服,但大部分时候这样的公司不会在业内做到领先位置;而且这些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品”。他们的商业产品大多不需要太多算法,只要把数据整理好、做好展示即可以很好的价格出售,因为他们的数据是相当稀缺的;
- 公司的市场化竞争力比较差,表现在公司往往都比较低调,�品牌较弱;公司管理、技术、人员发展等方面和没有这方面资源的公司比相对较差。而且很多时候会看到,在公司多个业务部门之间,对资源越依赖,其管理、技术、人才等能力越差;
- 这种资源有可能支撑了公司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过去的资源红利逐渐散去。可能是资源不在,更多的是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去的资源的价值已经大幅度贬值,不足以持续支撑公司发展;
- 由于过去过于依赖资源,能力建设不足以及接受新挑战心理准备不足,导致转型困难。
这些公司的境遇令人联想起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叫做“资源诅咒”。百度百科对“资源诅咒”的定义是:“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关于资源诅咒有一个词叫做“荷兰病”,还用百度百科的解释:“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上面所提到的那一类公司,实际上也陷入了一种“资源诅咒”。这类“资源丰富型”的企业,往往是围绕着这种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拥有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这种资源,他们可以非常容易的获得极高利润,这就使得他们不会在技术、人员能力发展、管理、品牌等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实际上,你会看到这些公司在这些方面也在持续投入,看起来公司老板和上上下下也很重视。但是,重点不是这些企业看起来是否重视其他能力的发展,而是和竞争或潜在竞争对手相比,你的能力发展速度如何。相对于一家没有独特资源,利润率比较低的企业,他们必然会从成本、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去努力,很多公司可能都会死掉,但是活下来的一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建立起来了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让这家在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公司可以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存活。
一家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不会永远延续,而且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变迁速度持续加快,传统“资源”的稀缺性在降低或者被替代。一家企业原来把控的很有价值的资源,到现在可能被其他的东西替代了。而一家以这一资源为核心的企业,第一反应是更加努力的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往往原本可抓住的实际被错过了。当这些企业反省过来,想突破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建设起来。实际上“资源”也是一家公司的核心优势,但这种优势是一种“外在优势”,一个公司的竞争力本质上来自于品牌、管理、技术、人员、渠道、文化等“内在优势”。
“资源诅咒”怎么破?坦白讲,可以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合法资源是非常难以拒绝的,但是当一个企业围绕这个资源做起来有会陷入到“资源诅咒”当中。我实际看到的一种聪明做法是将依靠资源获得的高利润转化为创业资金,在企业外建立起来不依赖于目前资源的实体。新实体应该是利用旧实体的能力而非资源,比如利用原有客户发展起来的新业务,或者利用原有的技术能力做出来的新产品。这个新实体的团队和文化应该是和依赖于资源的公司分开的。我所看到的旧有的实体转型成功的几乎没有, 如果有能力浴火重生则最好,如果不能也很正常,企业生老病死也是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