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最发怵的事,就是提笔写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就有作文课了。每次看到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我总觉得脑子空空,不知从何下笔。妈妈为了让我做到“下笔如有神”,要求我天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她坚信:笔头子是练出来的,越不会写,越要勤动笔。
她一直跟我讲:“只要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总有一天能体会到笔尖的流动性,从此不会再为写点东西而发愁。”
不过说实话,写了这么多年,我并没有因为写得多就觉得码字很轻松,更没有感受到过笔走游龙、有若行云流水般的那种自如。
虽然有时候脑子里确实有很多想法,并且渴望把它们都安放在纸上,但还是常常因为思路混乱,而不敢提笔。还有很多时候,更是因为怕写不好,而干脆不写。
老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但在现实中,那些因为犹豫、压力、或者对结果的不确定感,而迟迟没有开始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正所谓是“万事开头难”!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倒是慢慢地找到了一个对付“开头难”的办法——无论做什么,先考虑,并且只考虑最初始,最简单的那部分工作即可,坚决不要去想结果,更不能纠结过程。至于事情后面怎么发展,就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告诉自己,做任何事的过程都是见山开路,遇水搭桥。反正只要不轻言放弃,最后一定会有一个结果。
结果好,就庆祝;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再从头开始就是了。
比如写文章,我常常是脑子里先酝酿出一个题目之后,就动笔写第一段,而第一段往往是最容易的部分。很多次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有了第一段,后面就能唠唠叨叨地写出一大篇。
和写文章一样,画画对我来说,有时候也是件头痛的事情。虽然喜欢画,但当我面对一个难度较大的素材时,也会一拖再拖,迟迟不敢下笔。所以为了能动笔画,我会强迫自己在面对无论多么复杂的题材时,都只先考虑如何用铅笔起稿。因为对我来说,用铅笔稿已经不再是难事了。
一个月前,我无意中看到一张芭蕾女孩的照片。照片中,几个身着浅蓝色薄纱芭蕾舞裙的女孩体态轻盈,身姿优雅,让我心神向往,仿佛看见了纯粹、柔软、未被雕琢的美。
但这幅多人物构图的照片确实有难度,我越看越不知道应该从哪儿开始下手画。后来一想,不如就先把它当作是一幅简单的铅笔画吧,不要考虑后面的油画部分怎么处理。
思维方式一变,做事的方向也就有了。虽然是“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把“开头”变简单,动手也就不难了!
先画铅笔稿,说是不难,涂涂改改的也画了半天才有个样子。再用单色勾线,确定明暗关系。然后初步铺色,简单塑造人物形态。最后逐个塑造人物,从整体到细节,层层推进。从动笔到完成历时21天,来看看效果吧!
我站在画板前看着这幅画,有点儿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画的。
回想过去的21天,好像也没经历什么“大风大浪”。虽然中间因为发现造型出现了问题而感到绝望过,但咬着牙坚持一笔一笔的也都给改过来了。
所以说,虽然是万事开头难,但难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自己怯懦的心态。只要找到了开始的勇气,再坚持不放弃,结果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画完了,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