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高级感

朦胧的远方也许更美

一个笑话,一个农民说,如果我是皇帝,就把整个村的牛粪全包下来,不许别人捡,只能我自己一个人捡;另一个农民说,愚昧,皇帝哪还用捡牛粪?他老人家肯定是拿个蒲扇,吃着西瓜,坐在树荫底下看着下人们捡呢!可这也不是笑话,我们也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用惯有思维去推测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某《富贵曲》“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被真正的富贵子人晏殊斥为“乞讨相”。真正的富贵生活是什么?晏殊用它的词给出了答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美学也是如此,一味渲染“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和车展上花枝招展的美女没有区别,都是在用一个好色男的眼光仔细玩味美女的各种美的细节和美的情态。在美学上,这不够高级。高级感的建立,和实用性、工具性的距离拉得越远,就越有高级感。这背后其实还是生物学的意义在起作用,我们知道,人的地位越高,操劳的具体事务就越少,对无所事事的炫耀就越多,所以美的本质就是强者的样子。为什么越没用的东西越贵,道理也是相通的。

北宋词人秦观领悟到了这一点,写出了很高级的词,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对于容貌,不着一字,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的精致与优雅,有了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高级感。

这让我想起了调色中的色彩高级感。高级灰是一种调色倾向,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审美标准:颜色可多可少,但画面中各种颜色饱和度趋于一致、搭配和谐且过渡自然,不鲜艳刺眼,也不丧失光彩。决定高级灰调色成败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降低色彩纯度的同时要确保画面不会变脏。这个难点让很多人都栽了跟头,虽然画面变灰了,但是也变得很脏不通透。高级灰给人以“柔和,平静,稳重”之感,或者展现严肃和高贵气质。作品的思想和题材决定了在后期上是否需要高级灰调色,比如清新糖水、特定情绪片不适合。为什么灰色看起来高级呢?恐怕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一个道理,高饱和、高反差成为了老法师的专配,一点淡淡的情绪、似有似无的哀愁,与之拉开了距离。

也许与“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是一致的,高级感的美就是繁华过后的云淡风轻,是铅华洗尽后达到淳朴自然,是难以到达的地平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