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柴静《看见》
当初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陈虻面试柴静的时候,问她,“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给出的回答是“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这个回答成为她新闻采访工作的原则,“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人”,见到最多的只会像是王小波所说的那种“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事情没弄清楚就热血沸腾的青年”。就像柴静在书中序言中说到的:“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熟视无睹。”我们从某种渠道获得了只言片语,不假思索,就投入到或猜疑、或斥责、或感激的大潮中去,随波逐流。柴静在书中写到了“虐猫事件”的女主角,写到了药家鑫,在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与之前认知不同的“人”,而不仅仅是贴上“冷血”、“没有人性”标签的“人”。想一想,更多的时候,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只是看了表面的东西,简简单单下一个定义,然后在大脑中一闪而过,张嘴就开始评论的声音。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介于真实和虚假的氛围中,而且也许我们会一直在这样半真半假的世界中生活,没有了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这难道不可怕么?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一口气看完,每次读完一个采访事件,都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深吸口气,让砰砰直撞的心安稳下来,想一想,然后继续读下去。书里不仅写了柴静十年的成长历程,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也让我们不断反思对人的认识。
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类似于白描的叙述,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宛如一个人坐在你的对面,把事情娓娓道来,于平实处见深刻,于无声处听惊雷。最重要的是,她让我们开始重视人,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看见》只是给我们掀开了认识“人”的一角,更多的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嘈杂中真正把人看作一个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