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按蚊广泛地分布在广东省平原、山区和沿海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孳生地广泛,种群数量大,是广东省主要的优势蚊种和疟疾的重要媒介。在马来丝虫流行区也是马来丝虫病的媒介。
成蚊呈灰黑色或暗黑色,虫体较大,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其中顶端2个约等宽的宽白环,另2个约等窄的窄白环。翅前缘脉有2个白斑,尖端白斑大,前缘脉基段有少数淡色鳞,第5纵脉第2支末端有一隧白斑相对,后腿跗节的第1~4节有狭的端白环。腹部各节侧膜在新鲜标本上可见一“T”暗斑。
幼虫孳生于大面积积水中,如水稻田、马蹄田、藕塘、灌溉沟等处,属于田塘型(或者说稻田型)蚊种。雨季开始后,各地春耕播种,稻田蓄水面积扩大,中华按蚊的密度开始上升。播种后,稻田灌水保持稳定,为中华按蚊幼虫的孳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蚊虫大量增殖,种群密度迅速上升。水稻生长旺盛期,也是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期,一年内其季节消长曲线凡单季稻地区呈单峰型,双季稻地区呈双峰型。
广东省的年平均气温较高,常年都有中华按蚊活动。幼虫在水稻田等处常年不断,因广东省各地均实行双季稻耕作,千年中中华按蚊有二个密度高峰:第一个峰通常在5月间出现,大约插完早稻后的30~40天;第二个高峰期大约在10月间,相当于晚稻抽穗扬花之前。

中华按蚊幼虫虽然孳生于大面积积水,但仍要求有一定的水生植物作遮荫的水体,没有植物生长的大型水库、湖泊很少有中华按蚊幼虫的孳生。由于幼虫的孳生特点,在稻田水利建设和改变种植方法(如旱作改为水植)时,必须注意到扩大孳生地的可能性。
通常认为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是半野栖型的。但我国各地调查结果相差颇大,广西等地的调查资料显示为家栖型,上海、山东等地属偏家栖型。而广东省从化、广州市和海南岛等地为半野栖型。由于栖息习性的不同,室内滞留喷洒灭蚊的效果差别甚大,显然对家栖型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偏家栖型。
一般认为,成蚊嗜吸家畜血如牛、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