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们怎么看待惊喜这回事,我们怎么去理解对于惊喜的承受能力?为什么对于某些大家公认的“女神”,她们也会遭遇丈夫出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原因?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找到原因,我们通常会怎么办呢?
1、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我们如何去面对“意外之事”这件事情,似乎就已经反应了我们的理性程度。而实际结果是,我们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理性。还是要从一个例子说开来。
我是湖北人,上大学的时候人在武汉。一次在东湖公园游山玩水的时候,居然在磨山的半山腰上碰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仔细一看他是我初中同学S君,直觉就是非常意外,顿时就觉得世界好小,又搂又抱,逢人便讲这件事。大约两周后,我在江西庐山玩的时候,居然又碰到了S君,这次我们双方就很冷静,只是聊了几句就各走各的路了。
这里有两点很奇怪:
第一,我们这次的见面显然更巧。
第二,我们都没有上次那么惊讶。
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惊喜”这件事情的?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看来,对惊喜的承受能力本来就表明了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想从世界中得到什么。一切的感受都有参考标准。
具体到我的这两次偶遇:第一次我会惊喜,是因为这近乎一个不可能事件,我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参考标准来评价这件事情。而第二次,这就不一样了,我的参考标准是第一次“东湖偶遇”这个小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在评价第二次非正常事件时,下意识地调用了第一次事件的记忆。
用经济学里的话,这就叫做“边际效用递减”。它的意思是,你做一件事情(或者一类事情)的次数越多,这件事情对你的吸引力就越弱。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很多人看八卦的时候,都不理解为什么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女神”级别的女明星,也逃不过丈夫出轨的命运——边际效用递减,即使是女神,每天对着看,时间一长也有了审美疲劳。不得不说,我们的记忆真的不太可靠啊!
2、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原因?
我好像很早就已经知道了人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总喜欢找原因”,即使对某件事情一无所知。
这样的例子很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是青年男女感情问题(跟我没关系,切勿对号入座)。
如果一位男青年失恋了,最怕的是什么呢?
是他的女神给出拒绝他的真实理由吗?
NONONO,不是这样的。他最怕的是“没有为什么”。
失恋之后玩消失,这可能是男青年最怕的,哪怕女青年说一句明显搪塞的理由:“我不喜欢你,因为你太帅了”。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安慰失恋的男青年。
要知道,我们生来就长于意向性归因:据调查,一岁以下的婴儿能辨别欺凌弱小的人和受害者;不管他们去抓什么东西,都知道要走最近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