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包括伴侣关系和朋友关系。

一、亲密关系中的现实。

(一)两性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更重要的力量。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相信《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所说的,男人和女人的思维、语言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在《亲密关系》中通过三个两性实验(手淫、性放任、性伴侣数量),证明两性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个体差异比两性差异要大,即男女中都有喜欢手淫、性放任程度高、性伴侣数量多的人,但是同性中有的人会比别的人性观念更保守、性伴侣数量更低(单身狗)。

造成“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错误认知的原因,其结论可能来自身边的经验观察,样本数量不足,或者存在验证性偏差(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人群进行观察)。

(二)认为“读心术”很重要,是错误的两性宿命观念。

“读心术”认为,正在彼此相爱的伴侣,应该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诉对方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那么说明对方不够爱自己。

“读心术”这种宿命观念常常造成两性间误会,认为“对方不爱我了,我们之间缘分已尽”,导致伴侣之间逃避问题,而不是去努力修复关系。事实上人类都不会“读心术”,所以伴侣之间的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互相之间的感受和需要。

(三)人际交往的沟通过程中存在“人际隔阂”。

“人际隔阂”是指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和对方认为自己获知的内容之间,存在差距。我们想要传达的秘密意图,通过我们自身的编码(社交水平、心情),变成可以被公开、被观察的行动,接受者通过自身的解码(社交水平、心情)将行动翻译成信息,在此过程中,我们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减少,有可能产生扭曲,甚至截然相反。譬如我们很喜欢一个女孩子,微信聊到很晚时,有的直男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孩的关心,会说“很晚了,早点休息吧”,这时女孩有可能会想,聊得这么开心,他却想休息,他对我没兴趣。


(四)随着婚龄的增加,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满意度会下降。

结婚后,一是缺乏努力,感觉都已经结婚了,目标已经成功,就不会像恋爱时那么努力的去维持自己的形象、礼貌,文质彬彬变成抠脚大汉,性感女神变成邋遢大婶;二是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日夜相处,日程生活中的小矛盾不断累计,情绪爆发,最后争吵不休;三是对敏感信息的使用,作为亲密的爱人,都很了解双方的一些隐私,如果在争吵中将这些隐私作为武器来攻击对方,那么亲密关系将会崩裂;四是不受欢迎的意外,新婚夫妻都相当然的以为出生的孩子可爱,会增加夫妻感情,但是在养育过程中,会发现光照顾孩子就已经筋疲力尽,夫妻相处时间变少,感情浓度下降;五是不现实的期望被打破,浪漫爱情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浪漫的爱情是由性荷尔蒙控制的激情,以及多巴胺、5-羟色胺控制的亲密组成,保持高浓度的激素水平会危害人体健康。

二、普遍的心理机制。

目前存在人类身上的遗传心理机制,在过去都曾帮我们解决过生存或繁殖的问题,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遗传心理机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譬如古时候的越多的性伴侣、越多的性交机会,会让男人有更多的机会诞下后代,但是现在即使“后宫佳丽三千”,女人也可以可以通过技术来控制生育,所以现代社会更鼓励专心对待一个女人,让对方愿意为男人诞下子嗣。

(一)自利偏差

对于同一行为,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对对方行为的解释是不一样。我们在解释自己行为的时候,会把我们良好的意图(即使没有实现)和行动一起评价,并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内部的因素,失败归因于他人、外部的因素。当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不会“读心术”,所以仅能凭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于是觉得对方比自己“差”。譬如早上忘记给对方做早餐,我们心里可能想是因为闹钟不够响起不来,虽然来不及给她做早餐,但是我心里是很想给她做的,这么一想就觉得忘记准备早餐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对方不给我们做早餐,就觉得对方不重视我们,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二)损失规避效应

同等数量的负面行为比正面行为更有影响力,即“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如果要想保持正面的影响力,要用5个正面行为才能击败1个负面行为。譬如我们在路上丢了100元,然后又捡到了100元,我们的心情还是会很不爽,心里会惦记着失去的100元,虽然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损失。如果要想保持好的心情,我们在路上捡到500元。

(三)特殊安全错觉

人们总以为不好的事情不会落在自己身上,相对他人,我们自己会是比较幸运、比较安全的,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初期很多人都不戴口罩,除了缺乏安全意识,更多的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不会倒霉到感染自己。

与主观的“特殊安全错觉”相对的是,客观上的“墨菲定律”,即如果一件坏事会发生,它就必定会发生,只要这个时间够长,所以如果身处疫区,必定会有人感染,而如果个人缺乏安全意识,时间越长,那么他被感染的几率就越高。

(四)人众无知

人们会错误解读他人的偏好,把公众的一些行为规范误以为是大家都默认成大家真实的偏好,其实私下里大家都不赞成这种行为,于是在陌生的环境下,我们会通过观察大家的行为,来决定自己采取的行动,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看不到,但是害怕自己不一样,于是跟着大家一起赞美皇帝的新衣是多么的美丽。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请客吃饭就要喝酒,喝得越多越好,但是私下里大家都认为能不喝酒最好,难受又伤身。

三、个体心理规律

(一)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我期望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开始时,我们会基于第一印象,侧面了解等形成对他人的期望,这个期望会影响我们采取什么行为开始互动,然后对方会解释我们的行为,以善报善、以恶报恶的行为来反馈,最后我们又会解释对方的行为形成我们的印象,这个印象与我们最初期望进行对照,会让我们产生果然没错,我的直觉很准。

生活中,我们习惯以貌取人,如果一个人相貌凶恶如“大傻”,我们就的第一印象会感觉对方很凶、很难相处和沟通,于是我们就会减少对方的接触,甚至无意识的表露出对对方的反感,“大傻”会从我们的行为中,解读到我们的不友善,于是以善报善、以恶报恶,较少接触,用不友善的行为来回应,于是我们通过“大傻”的行为,觉得他果然是一个凶恶且不友善的人,跟我们的直觉一样,虽然“大傻”有可能像蜡笔小新的“园长老大”一样内心善良有爱。我们原本错误的期望,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似乎变成真实。


(二)自我提升和自我证实

自我提升是对正面反馈的渴望,是一种情绪上的、短期的反应;自我证实则是对与自我概念(认知)一致的认同,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的、长期的反应。我们在恋爱时都喜欢别人赞扬我们,但是如果建立长期关中,我们更喜欢别人能够说出与我们自我认知一样的评价,觉得这样对方是真正懂自己,这就是为什么美女对于赞美她们的漂亮不感冒,她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能够发现她们自我认知的人。

(三)羞怯的人际循环效应

羞怯会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同时会造成羞怯者的恶性人际循环效应。羞怯者的由于自身的羞怯,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的比较沉默寡言、孤僻,不大敢接触别人,他人会根据羞怯者的行为表现,猜测这个人不喜欢与大家交流,比较孤傲,于是他人会减少与羞怯者的接触和交流,羞怯者又根据他人的行为,得出自己的评价,自己果然不受欢迎,于是更加的害怕交流,形成一个负面的人际循环效应。要克服害羞,只要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


四、两性规律

(一)追求异性动力模型

追求异性的动力= 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X 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人类追求异性的动力,与对方长相吸引力以及自己之于对方的适配价值有关,即追求动力=对方长相吸引力X 自己之于对方的适配价值。志玲姐姐对于我们具有巨大的长相吸引力,但是知道自己之于对方的适配价值趋近于零,所以普通人不会有追求志玲姐姐的心思,这也是生活中我们对于女神的心里想法。

(二)高强度的生理唤醒能够增强吸引力。

高强度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都会增加异性双方的吸引力,而且与生理唤醒的类型无关,即无论是恐惧或者兴奋,其效果都是一样,甚至我们知道我们吸引力是由于生理唤醒而被增强,仍然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生理唤醒能够增强吸引力,是由于错误归因的产生。譬如有的泡妞高手,会建议追求女孩子时,约对方去爬山或者其他运动,目的就是让女孩子把运动造成的生理唤醒,和对男孩子的好感混合在一块,然后忽视掉运动所造成的影响,误以为是自己对男孩子有强烈的好感和心跳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生理唤醒是增强吸引力,而不是产生好的吸引力,即在高强度唤醒下,有好感的会更有好感,没有吸引力会更加没有新引力。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奖赏是异性交往的基础,奖赏是交往中令人愉悦的体验,代价则是负面的情绪体验。人们交往的结果,是奖赏与代价之差,即结果=奖赏-代价,但结果为正为负并不重要,满意度和依赖度才是评价两性间的重要指标。

满意度=结果-比较水平,比较水平是建立我们过往的经验上,如王思聪的前任都是高颜值的网红,他的比较水平就会很高,相对我们平凡的前任,我们的比较水平就没那么高。如果我们的比较水平高,与现任的相处的结果比较低,满意度则为负,那么相处的时候就会感觉不幸福,反之,则会有觉得捡到宝的幸福。

依赖度=结果-替代比较水平,替代比较水平是指备胎水平,如果我们的备胎水平比较高,与现任相处的结果低,依赖度就为负,及时满意度高,我们也有可能会离开现任;如果我们的备胎水平低,即使满意度低,也不大可能离开现任。

(四)忠诚投入模型

伴侣之间的忠诚,受到满意度和投入程度的同向影响,以及替代伴侣水平(备胎水平)的相反影响,即满意度越高、对感情投入越多,伴侣之间就越忠诚,不可能离开彼此,而高的备胎水平,则会降低伴侣间的忠诚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投入的越多,忠诚度会越高。很多PUA使用的技巧,不断的诱导对方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感情,这样即使知道对方很渣,离开也会变得很艰难,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谁认真谁就输了”的原因。


(五)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由性荷尔蒙控制的激情,多巴胺和5-羟色胺控制的亲密,以及神经肽催产素控制的忠诚,是组成爱情的三大因素,而这些激素是由不同的脑区负责,所以我们不可能同时感受到这三种爱情成分,及完美之爱不可能存在。

浪漫之爱是由激情和亲密组成,人体不可能一直保持高浓度的性荷尔蒙,所以激情总是短暂的,而浪漫之爱只是幻想,是璀璨的烟火,美好的回忆。

相伴之爱才是人们白头到老的爱情,由忠诚和亲密组成,需要积极的沟通,努力的维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