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是《了凡四训》的第二篇《改过之法》里的一句话。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改变命运的真谛:行善与改过。对于重视修身的人说,这恰恰是修身进德的左膀右臂。现今的学子如能用上“行善”与“改过”这两样法宝,定然让你应对一切考试而绰绰有余。
我曾与一学生介绍这两样东西,对方的反应竟然是:那是修行人的事,跟我现在的学习有半毛钱关系吗?它能提高我的分数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这种看山就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人,所以想学习下孔夫子的范,不想再与之理论了。
不过也不能全怪学生,毕竟《了凡四训》这样的书知道的人就少,能听你讲一点,也是很给面子了,呵呵。看来有必要专门跟学生科普一下。行善,可以增加福德,提升自己的能量,旁人容易看见。这是向”外“;改过,可以斩断烦恼习气,减少自己的阻力,他人不易见到。这是向”内“。现实的情况,大多数走在修行路上的人,往往喜欢”行善“,而不愿”改过“。这很可能是”修行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同学们也是愿意做让人看得见的”行善“——参考书买了一本又一本,习题刷了一本又一本,老师请了一个又一个,可成绩总不见有什么起色。为什么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有部分同学甚至一度怀疑人生了。
宝贝放在那,你用或者不用,它都在那里。让我们重新检视“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这句话,。好一个”未行善,先须改过“,《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行善”与“改过”,孰为本?孰为标?,这个我们不弄清楚,因此全是在”妄行“。
原来”改过“才是本,”行善“是标。观察下我们周围的学霸,在媒体上了解下北大清华状元的学习方法,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为何总是苦口婆心地提到同一样”东西“——错题本,这是”改过“的一种形式,这些高手和过来人深谙此道。
目前大多数同学学习上表现不是题目做得少,而是自己的知识漏洞和习题错误太多,此时对于他们来说,“改过”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行善”,”改过“才是第一重要的。这时亟待拿自己开刀——先把自己考试、练习中的错误一一订正,一一理解透彻,然后再去“行善”,再去刷别的题,再去买新的参考辅导书……坚持一段时间,考试时当你看到试题时,霎时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恭喜你!你的”修行“至少已提升了N层。分数提高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根本不用像过去那样盯着分数不放。
方向大于努力,这是目前鸡汤文章中最常见的几句话之一,不过本人更乐意推荐《大学》里的一段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送给还在苦苦刷题却没有进展的同学,愿你们在人生的路上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