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4年69倍的增长|爆发之后,互联网保险该如何突围?》,作者:曾响铃
链接:http://www.woshipm.com/it/359021.html
突飞猛进后,互联网保险进入临界点
传统模式、优势面临大考,原来的或许不一定都对
一、用户的获取、销售的渗透:方向决定模式
二、场景、客户流量都不是“免死金牌”
场景、用户积累、巨大流量曾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优势,但现在发现只有这些并不好使。
一是传统保险公司主动变革的意愿低,目前能提供保险产品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只有几十家,车险市场更是被三大保险公司垄断了 9 成以上,这些公司目前还是两位数以上的业绩增长,他们躺着也在赚钱,就不会愿意把渠道主动交给互联网企业。
二是互联网线上客户倾向于购买低客单价高标准化的碎片化产品,如短期理财险、车险、意外险等,比如开心保的境外旅游险,众安保险的退运费险等颇受欢迎,但高客单价的人寿险产品,线上的销售渗透率却很低。
三是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打着“创新”的名号,开发出一些类似太阳险、鞭炮险、失恋险等“奇葩险种”,这更多的被看做是营销噱头而非创新可持续销售的险种。
四是当互联网趋势不可逆转,保险服务和产品设计、精算才是保险的本质,那么依赖流量的电商网站思维模式,很容易陷入单纯引流的尴尬境地,逐渐失去话语权,而风控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甚至产品线的延伸等仍是重要支撑。
三、政策红线、盈利陷阱,不得不提防
乐观而谨慎地对待机会,惊喜随处都在
创新场景仍然可以发现空白市场
保险业有一个特殊的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比如健康险与医疗行业紧密相连,车险和汽车后市场相连,理财类寿实质也是以保险为基础的理财财富管理,保险业是一个典型的跨界行业。这就意味着互联网保险要做保险业的增量市场就应该充分利用场景创新找空白市场。这首先是因为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能萌生新的保险需求,其次是如今国民保险消费意愿由隐性变显性,消费主动性、频次和金额都在提升,而不同场景下的保险产品实质是保险生活化,场景化已经从渠道变革延伸到产品变革,越来越多的保险产品将为场景定制。
回归服务,让用户不再是一个保单号码
随着消费升级用户主动购买保险产品,拓展互联网保险线下终端服务,丰富保险客户购买渠道,建立快速的理赔和售后服务响应机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行业新人和中小型机构的机会所在。如果说开心保规划在2016年开设20家城市分公司是在扩展线下渠道,那在众安保险的微信公众账号中,只需25元就可以买一份航空延误险,如飞机延误2小时以上,航空延误的赔付会自动打入微信红包中,这种理赔自动化则是在缩短服务流程;开心保也构建了类似的“微信自助理赔”,而在它的“快捷服务”体系里还有“保险快选”、“7X24小时保险咨询”、“2小时保单极速变更”“快速保全”等内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都是完善服务和建立客户信任。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塑造独特竞争性前景可期
设定保险场景,无非是增加卖点。而服务才是保险的根本所在,如果符合保险条件并且进行理赔时,无入口可以咨询,那么就不会让用户记住。
想起之前的“消费升级”这个概念,所谓的“消费升级”,不是给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服务。而是给同样的钱,享受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