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y泽勿
这条巷子我几乎很少来,偶尔的几次,也是因为想从这边的市场快点到那边的商业街。繁华与繁华间的贫穷,自然很容易让人忘记。巷子的宽度仅能容纳一辆家用车单向通过,步行走完这条巷子,大致花十来分钟。所以,这里一般只有步行的人,最多也不过是一辆电动车。
巷子里的店铺都还是以前的老旧格式,简单的布局,单一的陈设,没有再多一丝的店铺装饰,连店铺的招牌都极其简单,普通到很少有人会抬头看他们的名字。只有靠近商业街尽头的那几家,还装了玻璃门,摆了门前的毯子。毫无疑问地,这里招待的也大多是一些薪资底层的人。
我有特意走过这条巷子几回,细细看这些店铺,观察这些商贩,打量这些顾客。不像在商业街上看到的那样,这里没有提着名牌包,穿着名牌服逛街的妇人,没有那些嘻嘻哈哈的青年男女提着大包小包。能看到的只有他们黝黑真诚的面容,时常还听见妇人因讨价还价而和商贩纠缠起来的声音。
巷子里的铺子品种很多,有卖鞋的,卖衣服的,卖日用品的,卖糕点的等等。我想这在以前,一定是一条繁华的巷子,就像现在的商业街一样。这些铺子虽然差不多,但都大同小异。
巷口刚进去右边的第四间铺子,是我最在意的。
那天早上很早,约摸只有六点多的样子,妈便叫醒我陪她去买早餐。原本就因为被叫醒而生气的我在走了十多分钟后不耐烦了,却见妈领我来了这条巷子。我不记得这里有买早餐的啊。当即,心里纳闷,刚想问妈,人已到了铺前。
这本是一个日用品店,店内的左边架上卖些洗发水之类的,右边架上摆着卫生纸,而那个收银的玻璃柜里只能看见放在最前边的香烟。
门口几个零散摆放的桶,其中一个上面还架着个大锅,旁边一处灶上摆个银皮蒸笼,那蒸笼看上去比平时的大的多,仿佛还有一处凹陷。“给我八个饺子。”一个手里提着菜的妇人说到。灶前一个瘦黄的男人,大致有四十多了,他熟练地用右手的筷子在笼子里拣了八个饺子利索地放进左手的塑料袋里,再提给妇人,又麻利地收钱找钱。
男人的手重新回到笼里,我的眼随他的手看去,甚是惊诧,里面既有包子,馒头,饺子,还有鸡蛋,难怪这蒸笼看起来比普通的大的多。只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大致都已是中年,他们中有的提着菜,有的正打算去买菜。我在他们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一杯粥!”又一声响起,只见旁边一位六七十的老人起身,径直走向那口大锅,拿起旁边玻璃柜上的一次性杯子,用大勺利落地舀起了两三瓢放入杯中,然后递给客人。动作明显比男人慢了很多,却也是熟练。
后来,妈买了几个馒头。路上我吃了一个,虽然外形不方正,不饱满,但味道却是妈他们那个时代的。
在国庆返校前,我又走了一遍这条巷子。它没有名字,我便叫它“新巷”,我想有一天我再来的时候,它也改头换面,是一副新的模样。但,那样真的是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