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体内,有一个扭曲的自我在挣扎吗?
今天聊的般若,无关智慧与佛学,而是那个因妒化生的SR。
《阴阳师·生成姬》,梦枕貘著
全书三条线:咒、生成、爱要说出口。
今天我们聊生成。
所谓“生成”这个词,是指女人即将变成“般若”,即狰狞女鬼之前的一种状态。是人而非人,是鬼而非鬼。
——《阴阳师·生成姬》
关于心中的阴影,比之为鬼怪的做法并不少见。最近见过比较有新意的是《一人之下》里借用猪八戒和孙悟空。
而生成的可怕之处在于,这个鬼怪正是从自己内心生长出来的。
最后,所谓的“自己”,会化为鬼怪。
不仅仅是“妒”,它还有别的化身。
比如之前写过的“不做也没什么”的念头。
正因为人的心中藏着鬼,人才会歌唱;
正因为鬼存在于人的心中,人才会弹起琵琶,吹起笛子。
而当鬼从人心中消失不见时,人要从这个世上离开了。
所谓的人或鬼,是不可能一分为二的,正因为有人才有鬼,也因为有鬼才有人。
——《阴阳师·生成姬》
这已不再是情绪管理的问题,而是负面情绪具象化(甚至会成为二人格)之后,如何自处。
《让子弹飞》里提到过三步棋,“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的确,逻辑上就是对抗和非对抗,非对抗又有中立不干涉和努力求共存。
但是这是从结果划分的解决办法,从过程上慢慢考虑,还有些有趣的做法。
1.釜底抽薪
在世间怎么都找不到治愈憎恨与哀痛的方法,人就只有变成厉鬼一条路了。
——《阴阳师·生成姬》
的确,只要解决原因的原因,人就不用变鬼了。生成似乎是某种启动核武器的方式,只是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因妒生成是报复式的,他有一个确定的仇恨对象。但是其他原因的生成呢?或者真如其所言这种哀痛是治愈不了的呢?
在学校做法律援助的时候,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他们追求的“公正”只是为了相信而相信,在现行规则或者说中立视角看来,无解。如果实现他们眼中的“公正”,绝大多数人反而会感到不公正。
不具有可操作性、低效率、不利于社会稳定,是这个方案的拦路虎。
2.找一个源博雅
这也是《生成姬》给出的方案,在平安两大阴阳师看来不可解的生成,因为源博雅的笛声而永久停滞。
那么他做了什么呢:
“我也爱变成厉鬼的你。”
——《阴阳师·生成姬》
《奇葩说》第四季第20期里,黄执中就提出过六月雪不是要解决冤屈,是告诉窦娥,你的冤屈和不甘,有人在听。
找人请教,除了绝对的『专业问题』之外,大多数不过是情绪上的排解。
也许这个做法“没用”,但至少,在求助者心里,已经下过雪了。
愿意听,愿意接纳,愿意相信,甚至是没有道理、毫无保留的相信,找到这样一个人,困难在哪里,相信大家都察觉到了。
3不可入于灵府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庄子·德充符》
这种做法比较独特,他将外界可能引起生成的原因排除在外,形成了真正“自给自足的精神家园”。
可从《生成姬》的视角看却充满矛盾,似乎违背了鬼人一体的观点。
要从人的内心真正灭掉鬼,除非把人本身灭掉,没有别的办法。
——《阴阳师·生成姬》
但从《庄子》的视角里,看似把人灭掉的过程,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去掉了自己,反而接近那个永恒的真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因此,最后的方案出现了根本的分歧,“自我”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的回答,反而成了是否选择这种方案的前置问题。
以上有关《庄子》的胡乱解释是难得的原创,至于为什么我拿着原文胡说八道一通看上去还能十分唬人,就是之后要写的话题了。
4.结语
似乎我们探讨到最后,结论还是认同梦枕貘的观点——鬼是不可能消灭的。但是上述三板斧打完,至少生成的进度会大大减缓,甚至,减缓到追不上生命流逝的速度。
只要在生命终点前生成未完成,也就是所谓的“体面的一生”了。
人间不值得,在这样的人间生成为般若,更不值得。
了解一点有趣的东西,哪怕只当谈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