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104 | 一个驯化的故事
好几年以前,《狼图腾》这本书在中国很流行。有人说现代中国人是不是缺少一点“狼性”,是不是被过度驯化了。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人真的有狼性和……狗性吗?
今年二月份的一期《新科学家》[1]。
1.驯化的长相
咱们对比一下被人类驯化了的动物和它们的野生“亲戚”,比如说狗和狼、家猪和野猪,你是不是觉得驯化了的动物长得更圆润一些,而更野性的动物更棱角分明一些。
狗和狼,家猪和野猪
其实人也是这样。原始的野蛮人我们没见过,但是看他们的头盖骨好像就是龇牙咧嘴的样子,而我们文明人就很圆润。
那动物的长相和它是不是被驯化了,有科学联系吗?
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苏联生物学家叫德米特里·贝尔耶夫(Dmitry Belyaev),用狐狸做过一次驯化实验。
贝尔耶夫抓了很多野生狐狸,从中挑选出那些对人比较服从、性格比较温顺的狐狸,让他们互相交配,这样产生的下一代也是比较温顺的。然后从下一代中再挑选特别温顺再交配,以此类推,仅仅经过了十代之后,就得到了一种驯化了的狐狸。而这种狐狸的长相跟野生狐狸有点不一样。
驯化版的狐狸身上长出了一块一块的白毛。贝尔耶夫又驯化了几代,发现狐狸的耳朵变软了,公狐狸的头还变小了,有点像母狐狸 —— 总体来说,被驯化了的狐狸长得更加……圆润了。
这些特征在其他驯化动物身上也有。比如驯化了的兔子、狗、猪,它们身上都会有白毛,它们的耳朵是软的,它们的脑袋会比野生版的小一些,它们的牙齿也更小,它们的鼻子更短。
而且人也是这样。对比我们智人和当初的尼安德特人,也是智人的脸更短,牙齿更小,智人的眉骨也没有尼安德特人那么突出。
说白了,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区别,有点像狗和狼的区别。
这些驯化特征都是怎么来的呢?
2.基因的作用
《新科学家》这篇报道说,秘密在于动物胚胎中就有的一种干细胞,叫神经脊(neural crest)细胞。随着动物胚胎慢慢发育,神经脊细胞会遍布身体各处,对牙齿、皮肤的颜色、耳朵的软骨产生影响。
也同样是神经脊细胞,会对肾上腺起作用。而肾上腺素,恰恰和恐惧感和面临压力时候的反应有关。肾上腺活跃度越高,动物就越敏感和暴躁。
这也就是说,是神经脊细胞既决定了被驯化动物的外形特征,也决定了它们的肾上腺活跃水平。选择驯化动物的时候选择的其实是肾上腺活跃水平,选择肾上腺活跃水平就是选择神经脊细胞,而作为一个副产品,你就同时选择了那些外形特征。
然后最新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神经脊细胞是由几十个基因共同决定的。这几十个基因有不同的版本,野生动物是一套版本,被驯化的动物则是另一套版本。
所以这个逻辑是这几十个基因决定了神经脊细胞,神经脊细胞决定了耳朵等外形特征和肾上腺活跃水平,肾上腺活跃水平决定了动物性格是否温顺。
然后又进一步,有人发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差异,其中有一些正好也和神经脊细胞有关。那也就是说,是基因变异把狗和狼分开,也是同样这些基因的变异,把我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分开。
我们,也是被驯化的动物。
好。我们知道狗是人驯化的。那人是谁驯化的呢?
3.自我驯化的年代
神经脊细胞基因和驯化的关系现在还没有完全证实,科学家下一步打算探索直接证据,那就要直接修改野生动物的相关基因,看看能不能把它们变温顺。
我们接下来讲的东西也有很多推测的成分,但是我觉得证据还是比较过硬的。
首先,科学家推测,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被人驯化的 —— 至少不是像贝尔耶夫驯化狐狸那样刻意驯化出来的。在过去三万年间,可能有些狼,在一定程度上,自我驯化变成了狗。有些狼愿意跟人一起生活,最起码可以跟着人吃点剩饭什么的。人分给狼一点食物,狼又可以帮人做点事。越温顺、越不怕人的狼越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一代代的狼长期跟人相处,就变成了狗。
人,也是自我驯化的。
这个故事差不多是这样的。本来智人人数不多,大家住的都比较分散。这种社会中人们的地盘意识很强,需要勇猛的性格,大约就相当于我们上周讲到的、彼得森说的龙虾世界。
考古发现,大约在10万年以前,智人的人口密度突然增加了。很多人住在一起,这时候需要的性格可就不一样了,不能光讲竞争,还得讲合作。
进入这个讲合作的时代,性情比较温顺的人就有了进化优势。他更能跟人和平相处,他能跟人交易、互通有无,他还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这样的人社会经济地位也会更高,他就更能够吸引异性,他就更容易留下后代。长期下去,性情温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会越来越温顺……这就是人的自我驯化。
考古发现,也确实是从10万年前开始,人的长相变得不一样了 —— 人的头部整个变小,眉骨也没那么突出了,脸也变浅、牙齿也变小了 —— 我们都变得更加女性化了。其实头部变小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智人应该比尼安德特人聪明,但是智人的头骨反而比尼安德特人小一些,大概也只有神经脊细胞和自我驯化能解释这个现象。
也恰恰是从10万年前开始,智人的居住地里出现了乐器和首饰。这可能就是自我驯化带来的文明进步。
这个过程差不多就是:
人口密度增加 → 自我驯化开始 → 长相改变 和 更高水平的合作
我不知道为什么10万年前智人的人口密度增加了。也许是气候变化导致食物更丰富了?
不论如何,自我驯化,可以说是人类的一次软硬件同时升级。
| 由此得到
1. 新研究发现,神经脊细胞同时决定了动物温顺的外形和肾上腺水平,也就决定了是否被驯化。
2. 有基因证据证明,相似的基因变异既区分了驯化和野生的动物,也区分了智人和尼安德特人。
3. 人在驯化狗和各种动物之前,已经完成了自我驯化。自我驯化的起源有可能是10万年前人口密度的增加。
| 评论
我记得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里讲过一个现象,说居住在山里的人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性格很不一样:山里人好斗,特别讲荣誉感。
他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美国某边远山区有个女人,她的丈夫和大儿子都因为跟人打架斗殴死了,就只剩下一个小儿子。有一天,这个小儿子打架打输了,回到家,这个女人没说什么安慰的话。她跟小儿子说,为什么你打败了还好意思回来?你为什么不战死?
今天咱们给这个故事找到了一个科学证据。山里人好斗可能是因为人口密度低,人跟人之间没有频繁的合作关系 —— 说白了,就是人没有被“驯化”。
那所谓“狼性”,也就是没被驯化的意思吧?中国江南地区人口密度很高,生活很富足,江南的人也都比较平和,的确是没什么狼性。自然环境残酷、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人可能的确更好斗一点。当然我们不是搞地域歧视。其实今天这个知识恰恰告诉我们,狼性也好,驯化也好,没有绝对的好坏,各有各的适用条件。
而因为有这个地域差异,我们大概可以说,人的驯化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驯化程度高一点,有时候还会更野性一点,一直在随着环境动态演化。
另外我觉得还可以从今天的故事里学到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客观环境是最硬的东西。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就会跟着变。游戏规则变了,人就会跟着变。也就是说,想要大规模地改变人,必须指望环境先变了才行。一个人想改变一群人太难了,深刻的变革是从环境开始的。
第二个道理是在剧烈变革的时期,新人和旧人都觉得自己最有理。
现在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化,这明明应该是个越来越驯化的过程,但是还有人在呼吁狼性。我就想到,10万年前,人们刚刚开始在一起居住的时候,一部分人在自我驯化,另一部分人拒绝驯化,这两种人的碰撞想必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身处于当时的古人可能意识不到哪种性格好、哪种性格不好。也许有人认为被驯化是一种耻辱,好战才是高贵的品质。随着被驯化的人越来越多,好战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很多人还会觉得是时代堕落了。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有机会隔着那么远的距离去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