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这篇文章《科幻就是各种朋克的躁动》里面提到过一个观点:XX朋克其实就是对应着某种生产力的极端发展。因此,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都会有属于自己形态的科幻小说。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有一个隐藏的前提条件,即:讨论的对象已经被认可为一部科幻小说作品。如果不承认这个前提,那么,其中的元素就无法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与分析。
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首先举例的文章是《差分机》。在任何的理论文章中——毫无疑问的是——这部作品都会被视为科幻作品,而且还是属于开山立派的几部伟大作品之一。
可是这与我们一般的直觉又出现了错位:这部作品是指向过去的,而非未来的。如果可以假设人们能够在维多利亚时代利用机械式的差分机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形态,那么与之对应的,这个社会出现了魔法是不是可以被接受为科幻小说呢?或者说当中国特色的穿越小说中出现了过去时代所不具有的科技的时候,比如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具有步枪和火炮、明朝就有了蒸汽机和火车,这种出现技术上前移的作品会否会被视为科幻小说呢?
对于这种时间上的讨论,这篇《科幻的核》里面有了更多的分析,在其中举得例子甚至可以说更加的极端。《天命》和《天意》这两部作品,描写的是古代的事情,但是与传统意义上沾边的“科幻”并非是“科技”,而是“外星人”。既然这些文章最早是在《科幻世界》发表,足可见国内的一干编辑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可它是一部“科幻小说”。但是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将这两部作品里面的“外星人”抽离,而代之以“魔法”“转世”这些魔幻元素,似乎也是行得通的。按照上面文章的解释,这两部作品的”合理性“评分就很成问题。建构的世界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但并不是非此不可的。而这种非此不可则是我这篇文章所要解释的一个问题。
三
上面说到的《差分机》还有钱丽芳的两部作品。按照我的想法,是非常乐意将前者视为科幻,而对后者始终保留态度。
在世界建构这个维度上——钱丽芳的作品毫无疑问——做的也是足够的:假设了外星人在中国古代时会发生的什么事情。这个假设甚至和《2001太空漫游》有着类似,可以参考黑石的部分内容,不正是外星人赐予了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智慧,我们才成为万物之长么?但是与《差分机》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较,钱丽芳的作品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核心科幻元素的可替代性。
如果在以《差分机》为代表的蒸汽朋克作品中,将”机械科技“所抽离,使其以其他元素所代替,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色,整部小说的走向都必须作出调整。可以想象,如果大规模的计算机不是通过机械实现的,而是通过超能力、外星人、魔法或者其他技术,甚至是现在的信息技术的时间前置,都必须从根本上动摇整个作品的根基,必须从根本上调整。
举一个大家能想象到的例子,就是《银魂》。外星人的入侵,改造了整个日本。其背景与《差分机》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但是所呈现的社会形象就与众不同。当然,在很多层面上《银魂》也并不认为是一部科幻作品,至于原因,我后文会简单的提到。
至于《2001太空漫游》,如果仅止于黑石带给了灵长类智慧,使之成为人类,那么无疑的,它被称为”科幻小说“也是很可疑的。但是这部作品没有纠结于在史前时期外星人对于人类的改变,而是在后文运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因素。也因此,就不多作分析了。
而与之比较,尤其是《差分机》,钱丽芳的作品中的外星人并非是必要的,可以被许许多多的因素所替代。也因此,将其视为科幻,始终是有着一点点的问题。
四
那么,是不是这种可以抽离的因素就是被人区别真正科幻小说与否的标志呢?同样未必。
有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我上面的话进行了强烈的反击,这部作品就是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这部作品与众不同在于,对于可以替换科幻的因素——宗教——已经承认它的存在,反而是将科幻作为一种附庸加之上面,从而造成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在这部小说里面,充斥着原本两种无法兼容的元素:宗教传说与现代科技。《光明王》则是将两者合而为一,用科技解释传说。如果单纯的描述故事本身,可以有两种解释方式:宗教式的或者科技式的。但是在书中,这两者已经被合而为一,那么他们就无法彼此取代,不然整部作品就会坍塌,失去它最大的价值。
那是不是钱丽芳的作品加之宗教元素就是可行的呢?同样不是。因为《光明王》的故事底本就是宗教式的,而《天命》《天意》则是基于一个历史故事,本身是中性的却用两种方式去解释,就很难不造成问题。当然,总是拿钱丽芳的作品举例,并非是对这两本书有任何的不满。恰恰相反,这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历史小说的可能性,使之可以与现代风靡的类型小说接轨,反而是一件值得推广与学习的事情。但关键在于,别总是宣传是”科幻“。
五
一路的读下来,想必也多多少少了解我对于科幻小说的确定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其中科幻元素是不是必须的。当然,什么是科幻元素,在下面会详细的解释。
按照传统的分类,科幻小说被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有一部被誉为超级硬科幻漫画《星空之旅》。这被翻拍成动画后叫做《星空清理者》。具体的剧情就不多说,单说他的世界观设计。不管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细节做得都非常好。无论是未来的太空站‘航天飞机宇航服以及太空的生存状况太空人的心理状态,就以我的水平来看,完全挑不出纰漏,就是其动画版,弹幕中也少见挑刺的字样。
但是,这是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么?或者说这样设定严谨的作品就是值得推崇的科幻作品么?
回到我所说的科幻元素的可替代性上来。这部作品本身就经不起太多的考察了。所谓的太空清理工作,完全可以替换为其他工作,比如:西部大开发、地底探险、开发深海或者是大航海。
漫画里的故事,移植到任何具有开拓性危险性的工作中,都丝毫没有差别。看得人似乎感觉科幻感非常浓厚,设定非常”硬“,但实际上有没有这些科幻因素完全都没有关系。完全是被它的科幻色彩所掩饰了。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清楚,毕竟这部作品可能受众有限。那么我再举一例。《地心引力》是近几年极为火爆的所谓“科幻电影”,但实际上它里面没有太多超过现在的技术存在。照我的看法,无非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冒险片。就好像《少年派》除去奇幻元素,就是一部简单的海难片。如果感觉我的说法奇怪的话,不妨参照一下《阿波罗13》,有人将它视为科幻电影么?几乎很少。因为这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地心引力》没有这种好运。无非是缺少有人复制这种壮举。与之类似,很多的太空作品都被莫名其妙的划归为科幻。
六
上一部分开篇已经说了,科幻作品重点是必须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幻元素,那什么是科幻元素我并没有解释。而是举出了两个反例,证明很多科幻作品即便是具有科幻元素,但实际上讲述的还是一个传统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就又回到了第一点上就是,故事本身必须与科幻元素产生互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互动才可以。
这种划分方式,我试图跳出传统的硬和软的分类,而尝试着用自己创造的一套术语来划分,暂且用的是强和弱。
这样说的原因,绝非是故作惊人语,而是希望用新的一组术语揭示出与之前不同的划分科幻作品的清晰的界限。有了这种拥有共识——希望如此——的术语,在今后讨论科幻作品的时候,也会拓展出新的话题。
顾名思义,科幻元素与作品的故事本身的联系如果必须且紧密,则称之为强;反之,则是弱科幻。
像是之前提到过的《天命》、《天意》、《地心引力》《星空之旅》等等,都是弱科幻。原因无他,就是这些作品的科幻元素都是可以抽离的,并且在抽离之后,也不会对故事的思想、情感有太多的影响。
但是有的作品,如果抽离了科幻元素,整个故事会讲不下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也会有重要的扭曲,这种作品,就是强科幻作品。比如《2001太空漫游》、《差分机》、《光明王》、《超时空接触》等等。
七
说了强、弱之后,再回到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科幻元素。要知道,科幻元素是科幻小说成立的前提条件,只要将这些元素识别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科幻小说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类型,要想对其中的科幻元素做出清晰简单的定义,就我现在的水平而言,感觉到自己的能力还是有所不逮,就还是用罗列的方式给出我所已知的科幻元素。同时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她们进行强弱的划分。
最为众多的,像是上文提到的,无疑就是太空作品。很多的作品一旦将故事发展的背景挪移到外太空,或者太空船,就会给人一种科幻的感觉。比如非常熟悉的《星球大战》、《星际旅行》(这个作品总体上来说是冒险模式,但是每一部有所不同)、《银河英雄传说》等等。这些作品往往会被统称为太空歌剧,意思很简单就是换个地方讲人类史诗。具体来说,就是在太空里面继续讲述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生过无数次的国破家亡、悲欢离合。虽然故事可能还是那些故事,可只要将背景设定在太空,一些的感觉都是不一样了。想想《星球大战》第四部,是根据《战国英豪》所改编的剧本,里面的科幻元素是起什么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在这个类别之中也有非常强的作品,比如《天渊》、《深渊上的火》、以及最近非常火的的《海伯利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强绝非是指作品的质量,而是强调科幻元素与作品的紧密程度。
与太空紧密相关的,就是外星人/外星文明了。在这方面往往又牵扯到太空侵略。早期的威尔斯的《星球大战》、《异星战场》,前几年非常红火的《阿凡达》,甚至是《变形金刚》都是讲述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互动。但是这些外星人的伦理、思维与人类其实也相差无几,将他们置换成任何一种异乡人都是说的通的。包括斯皮尔伯格的《ET》,把这个外星人换成一个动物园跑出来的小动物,也是毫无违和感。
但是在另一端,像是《超时空接触》、《计算机中的上帝》、《索拉里斯》等,这里面的“外星人/外星文明”,就不能简单的置换,而是成为小说里面极为重要的所在。如果没有这些与我们人类完全不同的外星人,这些故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
至于像是奥特曼这个系列里面的所有外星人,奥特曼也好,怪兽也好,基本上就是有何没有都一样。包括上文提到的《银魂》,同样也是如此。虽然外星人无处不在,但是跟整个剧情的走向和情感思想的表达,基本上无涉。
第三个,则是非常重要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系列。现在的作品有多少涉及到这个概念的就不多说了。打开电视,看看满坑满谷的萝卜片,就知道这个元素有多受欢迎。不过也与前面所说的一样,在这个类型里面同样充斥着大量的弱科幻作品。就拿前年上映的《环太平洋》来说,毫无疑问是一部科幻片,但是其故事和今年上映的《狂怒》差别大么?无非是把坦克换成了机甲而已。绝大多数的机器人作品都差不多是这个问题。换成人类都毫无问题,机甲换成其他武器,战场移到地球上也是不影响剧情。想想把高达的背景移植到巴尔干半岛,照样能编的下去。
在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个细类中,在我看来,只有当机器人具有了人工智能,试图统治人类、试图成为人类的时候,机器人这个元素才是无法替换的。这两点要比的话,“统治人类”比起“成为人类”还是要差一点。毕竟前者可以替代为人类的战争狂人,后者虽然也可以替换成其他的超能力,但是在那种情况下,超能力或者鬼怪的出现,一般就不将其视为科幻小说了。比如《终结者》系列,是否可以将天网用人类的军事集团取代,第一部的T800同样是人类杀手。只需要将这两点改变,基本上的大剧情还是能够说的通,视觉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可要是落实在文字上,差别就小的很了。
而如果一旦涉及人工智能,哪怕是《机器管家》这样的小品级的科幻作品,其中的科幻元素也很难被替代。就像是上面说的,要不就成为奇幻小说,要不然就是去了“身份认同“这个最根本的戏剧冲突。至于《银翼杀手》,其实不照样是这样的结构么?如果将它们的身份都设置成恐怖分子,剧情同样说的通,但是要表达的”人/非人“的思辨,就会荡然无存。
第四种,则是时间旅行/平行宇宙。一旦涉及了这个元素,无论作品是怎么样的,都是超过平均水平的强科幻作品。因为只有这个元素是无法采取其他元素所替代的。之前写过一个关于时间旅行和爱情的文章,因此也多多少少的找了一些资料。会发现虽然”爱情“作品屡见不鲜,已经有无数的经典作品出现,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时间旅行”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穿越时空的爱情的思想实验,只有在科幻作品里面能够做到,这是其他类型很难做到的。
像是《穿越时空的少女》,《土拨鼠之日》、《一日囚》这些小品级的作品,虽然可能往往被归类在”软科幻“其中。但是故事对于科幻元素的依赖,往往是一般作品所难以企及的。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时间旅行”,《一日囚》这个小说还怎么写?
第五个则是现在非常火的“赛博朋克”。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和机器人/人工智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仅仅是作为人类生存的新媒介、人类活动展开的新背景,人类生活的新空间则是归到弱的一边,比如前一阵子火过一阵的《夏日大作战》、古早的《电子世界争霸战》,赛博空间仅仅是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这种异乡感换成其他空间,也是可以成立的。当然,这两部作品在其他方面的优秀之处也是很明显,不过和主题无关,暂且不说。
能够表现出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不同之处,就是该元素“强弱”的分垒了。像是人工智能类似,一旦赛博空间有了向现实空间延伸、吞噬的可能时,就会出现新的类型。最著名的莫过于《神经浪游者》,赛博空间不仅是数字化生存,其中里面的程序更有成为真正人类的企图,这个时候整个故事的“强度就出现了,就不会轻易被其他元素所替代。《黑客帝国》同样如此。这个似乎是和之前解释《终结者》的时候有所矛盾,实际上的问题是,并不是原则有什么问题,而是应该看作品是如何呈现的。像是《机器的复兴》里的机器统治元素,就远比《终结者》里面的机器人来的重要。
这个与人工智能非常相像,但是区别在于是不是有一个“实体”。如果是先有了“机体”则是往往划分到机器人一类,但是如果先是意识觉醒,则会归类在”赛博朋克”。
五
最后的一类,实在是没有办法归类,似乎只能是按照作者进行归类。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个作家一直是创作科幻小说,他的小说就会被认为是科幻小说;如果这个作家一直是创作严肃小说,他的这类作品就不会被认为是科幻小说。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反乌托邦三部曲”。恐怕将这三部作品视为科幻小说的读者极为有限吧。但是如果我举例《一无所有》、《高城堡里的男人》、《日本沉没》这些作品,它们往往会被摆在科幻书架上面吧。同样是对历史的假设、对未曾发生的事件的思考、对另一个空间的设定,后者就被视为是科幻小说。这个是为什么呢?如果说《日本沉没》是基于对日本地址状况的大胆设想,那么《1984》同样是对当时苏联社会情况的极端化的思索。两者的差别真的有这么大么?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最初同样是发表在《科幻世界》上,这也说明了业界对于这类作品的包容度还是非常宽泛的。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所能想象的,就只能是作者本身的特点了,或者是他所投稿的刊物,或者是出版时候的宣传策略。这类作品都很难划清一个界限,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故事与设定是密不可分的。一旦不认同其中的世界观,作品本身就无法成立。
六
就像是“硬科幻”“软科幻”无法囊括所有科幻作品,无法对科幻作品进行有效的划分一样;我这里所提出的强、弱的标准也仅仅是一个很笼统的标准。所希望的,是在科幻这个类型中找出真正“科”、真正“幻”的作品,非常“科”非常“幻”的作品,而不是因为其中的各种眼花缭乱的元素所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