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时间管理,管好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理想、简单。
对于提升效率,提升时间的使用状态(精力管理),和提升时间的使用方式(时间管理)同样重要。
1、什么是精力管理
很多人都对精力管理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人并非永远的处于精力旺盛的状态,精神力量和肌肉力量一样,用过一段时间就会疲惫,要想再恢复状态,你需要休息大脑、补充能量、甚至调节心情。
而做事时的状态,包括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四种精力源赋予的做事能力,我们称之为精力。
把控好休息、工作、娱乐的投入程度和节奏,就是管理一个人的精力。
道理和现象大家都懂,还是让我们来点可操作性强的干货吧。
2、对精力的基础认识
认识到精力,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对精力进行管理的基础。
如同《自控力》一书对于意志力的描述一样,精力也并非一种绝对不变的精神特质,并非意志力强或者心态更积极,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意志坚定或者精力旺盛。
1)、精力如电池,也有耗电和充电行为;在各种活动中消耗的精力,需要在进食、睡眠中补充回来,如何省着用,是一门和理财一样,实用而精深的学问。
2)、这块电池也会有透支和修复行为,连续熬夜工作,连续泡吧打游戏时,身体需要将日常储备的精力调用出来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如果不尽早休息回复,健康(尤其神经系统)就会受损。
3)、如同肌肉在缺少锻炼的情况下,肌肉的绝对力量会逐渐减小;精力随着不断使用,起最饱满状态的“最大值”也会逐渐衰竭,需要像健身一样,不断地锻炼精力,才能确保自己精力的“最大值”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今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线程时代”游刃有余,不会因为精力储量不够,而再怎么休养、控制,都捉襟见肘。
3、精力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我们不需要去追寻一天到晚精力饱满的“形式人生”。
接受自己会有精力低谷,接受自己目前状态不佳,给自己恢复与思考的弹性之间,再逐步建立起让自己真心投入的生活,就像前面说的:接受这种“精神现象”其实是生理现象,是精力管理的基础。
原则1:精力的根基在体能,由“身体->情绪->思维->精神”层层递进,反过来,当其中某一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原则2:正确估量精力的使用情况,过量使用或使用不足,都会导致精力萎靡。
原则3:忍受短期不适,来突破极限,增加精力的“最大值”,才能在更多事项上有足够的精力“全情投入”。
第2个原则和第3个原则,根源上是同一个意思:
精力的锻炼,就像增肌运动一样;每次运动,都要将肌肉使用到最佳的点,然后进入休息阶段,在这一阶段,肌肉力量在恢复的时候,会提升到超越原来力量的水平;
当达到最高水平时,肌肉如果继续处于休息状态,力量就会回退,要紧接着进入下一阶段的使用,仍然要达到最佳的点。如同下图:
当然,如果肌肉使用过量,或者运动量不足,就会是下面这种情况:
原则4、培养仪式性的习惯。
如果你每次做事,都要想一下,甚至强迫自己去做,你可能没有多少精力可以留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让一些事情习惯成自然,规律化地生活,可以省下很多精力。
4、提升精力的总量:全方位地提升四种精力的“最大值”
既然知道了4项原则,知道了精力的构成、锻炼的原理以及节省使用的技巧,接下来就看下更实际的内容:提升精力的总量的方法。
4种精力的提升,并非是口头上的理念,都有可操作性的“套路”可循,当然,任何方法论、任何干货,如果不做到:
(1)、先理解原理、理解本质;
(2)、采取行动。
那任何方法论的功效,都只能是鸡汤。
精力1:体能精力的提升
从饮食、睡眠、运动等日常习惯入手,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健康状态;另外,多做冥想、多练习深度呼吸、腹式呼吸,对于情绪调节、心态平稳有很大帮助。
精力2:情绪精力的提升
获得积极的情感,多做积极且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喜欢的运动,都是补充积极情感精力的途径。
精力3:思维精力的提升
探索、创作的过程,是左右脑交替工作的过程,这是为什么要在休息(顿悟、灵感的来源)与工作(分析、架构的过程)间适当地进行切换。
客观地去认识世界,也用乐观的、发展的心态去相信这个当下既定的客观环境具备被改变的弹性范围,值得去不断优化。
这是个很少思考终极问题的时代,多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大小事,想想自己事业、生活的轨道,分析分析每件小事是否有最优的习惯行为,让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生活策略;对事物的了解,会赋予我们更强大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精神上的自信心。
精力4:意义精力的提升
信仰的力量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尤其在这个很少思考“我是谁”、“我为了什么而生活下去”的社会;
给自己的生活找一个目标,让每一件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心的事情赋予积极含义,你会发现很多以前不愿去忍受的困难,在有了身体、情感、思维精力的基础上,自己更有意愿去克服。
(图片来源:360图书馆-《如何全方位进行精力管理》)
5、培养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
前面提过,精力和意志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确保精力有效使用在重要的任务上,而不是事事都要去耗神,这意味着要减少多数行为对主观意愿和自律的依赖。
做什么事情最不消耗精力,不依赖主观意愿?习惯。自发地、自然而然的习惯。
成功的秘诀不在超常的信念和自律,而在于好习惯的力量。
如何培养呢?
(1)准确规划:明确时间和具体行为
如果用“明天起作息要有规律”、“明天工作要上心,不要上班想着下班”这种强理念却弱操作的目标,我们永远培养不成真正的、超越昨日自我的习惯;
只有将计划确定到“明天8:00就起床,11:30睡觉”、“XXX方案要在上午完成完整版,拿到老板那里校对”这一类能考量的目标上,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里好习惯的培养还有多少距离。
(2)事前准备:明确每个节点的反馈
在实际执行时,肯定会因为以往习惯的力量的驱使,而中途出岔子,这时候,如果设置积极的反馈机制,能更有效地让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此时自己是在进行正面行为,而不是抵制负面行为(尤其这种负面行为还与自己相伴已久);
比如,如果在节食阶段,忍不住吃了块甜点,我们会有前功尽弃的感觉;但如果事先做好心理准备和计划。“如果我收到了甜点的诱惑,我就去吃一块水果”,节食的过程就不会因为道路茫茫、只有目标,周围还满是诱惑而备受煎熬。
(3)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培养容易养成的习惯,再继续升级打怪
如果在一个月内把自己的日程排满,让自己当天就开始尝试早起、读书、健身等一大堆好习惯,肯定会有心无力,最后从身体疲惫开始,情绪上感到反感、懊恼,思维上不知如何继续,最后连一项都没有意愿坚持下去。
一次先培养一个习惯,从简单的习惯开始,要坚持每天读书,先从每周读3次、5次……这样开始。
(4)记录进展
在确定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基础上,明确最终的目标(比如养成每天读书、每周写文章的习惯),明确每个阶段自己的KPI(第1周哪几天要看书,写多少笔记,第2周哪几天要看书,要写成思维导图,等等),记录KPI完成情况,每个细项具体到只有【完成】【未完成】两种状态,没有模糊地带。
最后,通过检查目标完成情况,看目标是否定高了或低了,分析原因,及时调整。
当然,培养过程是一个突破短期极限的过程,要我们在这个阶段比以往更打起精神做事;但最后收获的,除了精力总量的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让一件原本很耗神的事,从此在成了自然而然、不占精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