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这是小说《摆渡人》迪伦与崔斯坦的最后一次对话。
合下书本,脑海里反复闪现的竟然是这张图片
这张照片是某个电影中的剧照,但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
我觉得照片里的男孩就是崔斯坦,而背对着的那个女孩便是迪伦。
上天让迪伦与崔斯坦相遇,因为本就命中注定。彼此需要,彼此相爱。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15岁少女迪伦与摆渡人崔斯坦的爱情故事。单亲少女迪伦的世界乱糟糟,母亲的不理解,同伴的离去,同学的捉弄……都让她痛苦无比,在她决定独自坐车去看望素未谋面的父亲时,乘坐的火车失事。她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然而事实相反。
她遇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在她一味不满牢骚之后得知所有真相:她已经死了,这个男孩是她灵魂的摆渡人,他将带领她穿过荒原,去往属于她的目的地。
途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让两个人互生情愫,产生感情……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在此达到高潮……
我现在脑子里浮现的又是这句话: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我们都需要一个摆渡人来渡。不管是什么。渡难、渡劫、渡苦痛……就像崔斯坦全程都要紧握迪伦的手,无条件的保护她,负伤、被恶魔纠缠,扔要帮她度过险境。
文章感受最深之一:赋予自己使命感
崔斯坦渡了好多好多的灵魂。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有这样的工作,他不清楚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可是他还是要在帮助上个灵魂到达目的地后紧接着去接下一个,没有疲惫感地往返两地。
这触动我的,便是崔斯坦的使命感。没有条件,不计回报,摆渡被摆渡之人。
其实有很多事情做着做着我们开始忘记了最初做它的意义,我们要用无数个为什么来逃避,我们担心一切都是徒劳,所以我们选择放弃。
想起了昨天在亲戚家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介绍艺术家陈爱莲的舞蹈生涯。我向来对这些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自己跟艺术舞蹈之类的东西打不到半杆子关系,所以自然选择无视。
但是当记者问她这一路艰辛是怎么坚持过来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当时没觉得苦,只是因为老师家人给了你一个方向,并且自己坚信那个方向是对的,所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遇到什么就解决什么,所以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这里”
其实有时候,我们真是考虑得太多。不如静下心来,无须旁人,自己赋予自己使命感,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去,便会胜利。
感受最深之二:坚信爱情
有人会觉得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因为死人可以灵魂出窍,跟随摆渡人走向要去的地方,还能感受疼痛,拥有情感,并且最终返回人间。
但正是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天才般的想像力,才使得这一个个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的故事情节如此激动人心。
迪伦与崔斯坦爱得真挚、纯粹。他们互相离不开对方,深深依恋对方。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才促成了一件件奇迹。比如迪伦可以成为返回荒原的第一个人,可以不被恶魔吃掉,迪伦和崔斯坦可以一同返回人间。
就像崔斯坦曾经对迪伦说:“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是的,爱情便是彼此需要,彼此离不开。
现在很多人会说“没有谁离不开谁,谁也不是谁的谁。”
看这本书前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并且奉为圭臬。
但当我看到迪伦第一次与崔斯坦分开后在安全屋里哭得撕心裂肺时,当我看到她不顾一切去尝试穿过恐怖的湖吸入恶臭的湖水就为寻找崔斯坦时,我真的泪目了。
爱情真的可以很伟大。
还真是验证了那句话:没有你的世界,我就像是丢了魂。
作为迪伦的角度便是:没有你的世界,我就成不了人。
感受最深之三:无人渡便自渡
三毛曾经说:“唯有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想对自己,也同时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说:“成长的路上,如果你遇到了你的摆渡人,那么珍惜他,如果遇不到。就自己渡自己”
既不拒绝一切的帮扶,也不渴望别人的施舍
这是我合上书页后,突然真切感悟到的真理。
曾经我总是会幻想,自己总有一天会遇到贵人,突然一下子飞黄腾达,做丑小鸭变白天鹅故事的女主角;但也会半夜梦醒后,下定决心不靠任何一个人。
两种想法都太极端了。
那不如换种说法:既期待我的摆渡人,又要做好自渡的完善准备。
这,或许就是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