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印度一部《摔跤吧爸爸》获得了12.9亿的票房收入,而最近新出的一部电影,不仅在当地成为票房黑马,也让国人看得感同身受。
《起跑线》中,服装商人拉吉和自己的娇妻米图生活美满。米图永远都想给自己的女儿皮雅最好的照顾。女儿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她的心里也盘算了起来。拉吉陪着米图看了排名前五的顶尖私立学校,但好学校只招收住在附近三公里以内的学生。
米图就动了买“学区房”的念头,拉吉觉得女儿顺其自然上公立学校也可以,没必要从住得舒适的月光集市搬走。
一番话下来却戳中了米图的痛处,她带着哭腔地说出了这个国家现实的真相。
全家搬到了富人区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融入。
夫妻间语言称呼的习惯、日常的食物、娱乐的偏爱、海外小众旅游地的选择......可是身为草根暴发户的拉吉,气质和上流人士还有着很大区别。
女儿进名校仅仅是人生的第一步,为了帮她迈出这一步,全家人都特意去到学前培训班接受突击的“应试教育”。
而且拿到了报名表并不代表就能成功入学,学校还得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入学的学生进行考察。
为了通过考察,拉吉一家只好进入培训机构接受专门的“再教育”。
小朋友需要具备多种才艺,提前学习英语德语、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恶补,而家长也需要进行自我完善。
自我简介、面试时的着装、面试说辞,作为富人回馈社的态度等等面面俱到,都需要请教专门的机构来进行指导。
当我们以为准备的这么全面就能成功让孩子入学,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级贵族学校审核学生资质的套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最为可悲的是,不管你怎么努力,有时候,父母的出身就可能被当成学校否定的理由。
他们甚至尝试了贿赂、找高官都无法如愿以偿,总之,拉吉夫妇为了能让女儿入学,乔装打扮住进贫民窟,蒙混获取政府配给穷人资源。
外表义正言辞的公正校长,竟然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报复的工具;贫苦阶层的人民,希望孩子能通过优质教育改变自身环境,但是所谓的权益却被利益者玩弄其中。
一方面他们给穷人家的孩子免费入学的公益,却又暗地里要求他们交出其他不菲的费用,另其最终自行退出学校;另一方面,对于富人家庭父母出身条件差而公然拒绝其子女入学。
种种荒谬和不公平,是当权者玩弄权术的各种手段。
家长处心积虑将孩子送入名校,背后,其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电影中讨论的教育痛点,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
在中国家长群体中,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条起跑线的标准就是教育,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家长们殚精竭虑!从幼儿园开始,就打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们为了进入名校,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各项赛事。
上海某著名实验小学,招收50名新生,结果报名人数达到5000人,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校长坦言招收进来的全都是超级牛娃。
学区房涨的再高,挡不住家长的热情。好学校的学位有限,那么“为了孩子”,家长们挖掘各种人脉资源,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置换。而没有资源家庭的孩子,就这样被挤下去了。
2017年暑假,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对话引发热议。真如熊轩昂所说,高考状元都来自“家里又好又厉害”的家庭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你像我这种中产阶层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2017年澎湃新闻对全国高考状元发去了一份“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回收40份有效问卷,问卷显示,40名高考状元中6位状元来自农村,其余85%的状元均是城镇户口。
上海的学区房以徐汇区为例,上海中学进榜了《2016年中国高中排行榜》第三名,华育、世外、西南位育也是上海学校中的翘楚。徐汇区的8个学区房价动辄十几万,虽然5、6万的也有,但是少数,不得不感叹上海的二手房、学区房已成天价了!
教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是一门生意,一种产业投资。
2017年,上海某知名国际中学高一某班,老师布置学生家庭作业:从出生至现在家长共花费了多少金钱。
答案惊人,全班25名同学,9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4人,其中最低数字是85万,大都是200万以内,最高者数字达到3000多万。该家长非上海人士,为了提供孩子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学校附近置业;每年的海外旅游夏令营;以及圈养各种珍稀宠物的杂项费用的总和!
上海陆家嘴前滩地区,将打造一个科幻的新校区,惠灵顿公学和幼儿园已经开学,华师大二附中的前滩学校(从幼儿园至初中)也落户前滩。
华二+惠灵顿+纽约大学构成了前滩堪称华丽的学校阵容,那么费用是多少呢?
从小学到高中,学费+校车费+午餐(不涨价)需要近500万人民币,上海纽约大学四年开支近百万人民币。若是选择去国外念大学,那么费用更高出200多万。
家长面试
除了学区房,还有校方对家长的严格考核,在中国也是新气象。
去年,上海西区某小学,新生招收时,填写父母的工作单位,还要了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学历和当年的职业,一个孩子的教育已然成了拼三代;更有甚者,学校还要参考家长的身材,校方认为,对身材进行自我管理的家长是高度自律人士,方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因为“不够格”,孩子就无法进入好学校,上一辈的贫富差距, 就这样平移到了下一代,带来越发明显的阶级固化,中国教育的又一个痛点,再次展现出来。
当家长为优质教育挤破脑袋,争得头破血流时,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 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你不是一个好人,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好爸爸!”
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是家长自身的行为和言谈举止。
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是父母的学识和为人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和品味。
如果家长不以身作则、不言传身教,孩子从一开始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的真善美”那条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