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侧门进入单位院内,要经过一个小市场,市场不大,总长度不足一百米,因在小区内而热闹。我喜欢热闹,故此常常走这条路。
在这个小小的市场上,许多小摊小贩经营着自己的摊点,每当清晨我六点多经过这里时,路边已经被他们的物品摆满。在众多的摊点中,早点摊居多。光入口一角,早点摊不下四五个,有卖板面、油条、豆浆的;还有卖包子与各种粥的。早点摊旁边还有各种蔬菜水果:青椒、黄瓜、豆角儿、西瓜……时令下的菜应有尽有;生活用品、最流行的多肉也会摆成一片……
我喜欢在这里穿行,常关注在这里吃早点的人们,他们有匆匆忙忙赶时间上班儿的工人,有急于去学校学习奋斗的孩子,还有闲逛的人们。他们点上一碗牛肉面,再来上一个肉包子;或者盛碗豆腐脑儿来两根油条,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嘴馋了,我偶而也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点好自己想吃的早点,在晨光熹微中静静坐下来享受。
清晨的市场是寂静的,卖饭的人不用大声吆喝,吃饭的人不说话不聊天儿,他们或坐着或站着,静静的“点菜”,不出声的享用,每样东西的价钱都是明晰的,吃完后自己算好帐把钱扔到钱匣子里,抽一张餐巾纸擦擦嘴,转身就离开了。卖早点的人是从来不清点顾客放到钱匣子里的钱,这种默契与信任,是我最爱看的一道风景。
我最常吃的是一对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夫妇的油条豆腐脑儿,理由是他们在这个市场上来得最早,还最热情,微笑好像是雕刻在这夫妻二人的脸上了。女人负责盛豆腐脑儿,男人负责炸油条,生意火爆时,顾客要想吃上几根油条,是要等上几分钟的,这对急于赶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索性从其它摊点买来现成的包子和豆腐脑儿一起吃。我也因为几次等不及油条,而转战其它的摊点吃饭。
后来我发现他们这里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是一个年龄不大的男孩子来帮忙。从他们简单的话语中我听出了这个孩子是他们的大儿子,上五年级,孩子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给父母帮忙。我从心底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当这个孩子早早地来到市场帮忙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或许还在睡懒觉,即使起床了,也可能坐在餐桌前挑三拣四地批评父母做的早餐不可口。
男孩儿接过了妈妈的工作负责盛豆腐脑儿,他动作十分娴熟,如果不是以前帮过忙,也是在这次上岗之前在家练习了好多次。他左手打开豆腐脑儿桶盖, 右手用一个扁平的勺子清掉里面的浠水,轻轻地撇上三下,豆腐脑的碗便满了。顺手盖上盖子,在另一个桶里,盛上一碗卤,用勺子轻轻搅拌后,孩子就会把盛好的豆腐脑儿带着微笑送到你面前,他的可爱会让你不由得用微笑来回敬他。在清晨的微风中吃着孩子盛的豆腐脑儿,享受着美味的早餐,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看着男孩忙碌的身影,我的思绪偶尔也会有些杂乱,常常想起小时候还不如锅台高就蹬着板凳帮母亲做饭,提不动整桶的水就提半桶帮母亲浇菜园,还不如母亲养的猪个头大却时常站在猪圈前喂猪……
从小养成的勤奋、爱劳动习惯伴随着整个人生,学习不会偷懒,工作从不懈怠,生活总会充满情趣,这一切不是从小在劳动中培养出来的吗?这个小小的孩子我不知道他的将来命运会如何,但我相信勤劳懂事的人总会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不知什么时候,在市场入口的小角落突然来了一对老年人,他们佝偻的身体、笨拙的手脚默默地告诉我他们的年龄至少在八十岁以上。二位老人也摆了一个小摊儿,卖炸饼。他们身后是一个破旧的三轮车,车上的袋子鼓鼓的,估计是煤炭。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我不知道,只是每当我经过这里时,他们已经炸好了高高的一摞炸饼,顾客买了,往他的匣子里放一块钱,拿袋子装一张炸饼,转身就走。或许是因为二老人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做事,许多人便报以同情之心来主动购买他们的炸饼。
一次我很早路过这里,看见老父亲笨重地推着三轮车,老妈妈在后面使劲给它助力,那个情景让我感动得落泪。我急忙跑过去在车子后面推了一把,车子恰好停在了相应的位置上。我没等老爸爸老妈妈说话,转身就离开了。
后来,我成了他们这里的常客。一天,我又来买炸饼,老妈妈给我找零钱时我忍不住问她:“您老多大岁数了?为啥不在家颐养天年?”老人把钱递给我说:“闺女,我八十三了!我老头子八十六了!我闺女儿子在外地,我们两口子实在无聊,就想干点啥。研究了好些日子,决定重操旧业,继续卖炸饼,顺便看看来来往往的人,我们两个人在家里太冷清了!我发现卖油条的那家忙不过来,好多人吃不上油条,我就想到了这份买卖。”我瞪大眼睛听着老妈妈的话,内心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涌动。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了让自己余下的少量时光过得更有意义,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多么令人敬佩!
油条夫妻微笑面对生活,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耄耋老人不惧年龄,做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在这个市场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演绎着自己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追求与向往,就如同每片树叶,都有让生命更加绚烂梦想。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街上,能做我们老师的人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很多。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找到了自己,明确了方向,坚定了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