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盛唐三百载,文化灿烂,诗风昂扬。上至帝王公卿、达官贵人,下至工商士农、贩夫走卒,皆好吟诗赋对,蔚然成风。
而诗人更如浩瀚星河、百花齐放。
初唐四大天王: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承上启下。盛唐两大超巨李白和杜甫,还有国民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以及边塞高手高适和岑参;中唐也是群星荟萃,新乐府之元稹和白居易,“郊寒岛瘦”之孟郊和贾岛,并称“刘柳”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晚唐的代表则是小李杜及温庭筠。
在众多的诗人组合中,我独爱白居易和刘禹锡这对中唐CP。
白居易与刘禹锡,合称“刘白”,都出生于公元772年。
白居易,大家耳熟能详,他的诗以“俗”著称,这里的俗指的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刘禹锡,如果你了解他的诗和故事,你会觉得唐代除了“诗仙”李白外,他是另一个有趣的“灵魂”。
一
咱先说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山西,生于河南,官二代。年少便到京城(长安)游历,为了尽早出名,高考前他拜谒了当时的京城大咖顾况,就跟现在申读国际名校,有大V的推荐信总会占些优势。顾况接见了白居易,而且还调侃了下他的名字:“年轻人,帝都可不一样哪,这是国际大都市,人才辈出,房价高,消费高,不太适合北漂(居不易)。”白居易不动声色,默默地拿出他写好的一首诗,Look!顾况读完后惊呼,后生可畏,加油,帝都一定会有你一片天地!
这首诗,就是编入小学课文的《赋的古原草送别》。
赋的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就是白居易,年少成名,踌躇满志。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生于彭城(徐州),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咦?刘备刘皇叔不也是吗?反正都是自称的,刘胜子孙之多,旁人基本无法考究。
刘禹锡性格放荡不羁,是性情中人。
长庆四年(824年)夏,刘禹锡调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按规制,刺史(相当于县委书记)公寓级别是豪华的三房两厅,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贬官,估计没啥后台,便诸多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一套破旧房子,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虎落平阳,便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胸襟气魄一展无遗。
知县没讨着便宜,又令人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迁到城北,三房两厅改一房一厅。新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一看,虽小了点,但至少这也是江景房,绿化也还不错,于是又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一副悠然自得,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继续读书作文。
知县更不爽了,将其迁入城中,一房一厅变单身公寓了,空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时间,三次搬家,最后仅为斗室。
但你以为这样就能打击到刘梦得同学吗?不存在的,就在这斗室中,刘禹锡写下了传世名篇《陋室铭》,开篇即名震天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境雄浑,思想深远。
这就是刘禹锡,百转千回,不折不挠。
刘禹锡不羁的个性,在他的另外两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召回了在朗州当了十年司马的刘禹锡,回长安后,他听说玄都观的桃花不错,便约了三五朋友一起前去赏花,赏花过程心情愉悦,便写了一首七绝:
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稍一解读,这千树桃花,不就是那些在我刘梦得被贬后靠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提拔上来的人吗?借机嘲讽了一下权贵,很快,他又被贬出京城,这一去又是十多年。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故事结局,那他就不是刘禹锡了。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刘禹锡重回长安,又想起了玄都观的桃花,但这次欣然而去,失望而归(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玄都观的桃花和种桃花的道士都不复存在了,于是他又写了一首七绝: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话的意思就是,我刘梦得又回来啦,你们那些打击我的人都去哪了?我永远不会向你们屈服! 不久,他又被贬了。
这就是刘禹锡,中唐最有趣的灵魂。
二
刘白二人纵横半生,始终未曾谋面。
终于,公元826年,他们第一次邂逅。
时机并不好,两人都已年过半百,仕途受挫,心灰意冷,奉召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任淮南节度使王播设宴招待了两位当时已闻名天下的诗坛明星。两人神交已久,初次见面也不含糊,怼起诗来。
白居易首先发难,敲起了架子鼓(把箸击盘),随即吟诗一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洋洋洒洒一首七律,老刘啊,你这二十多年太惨了,满满的同情及强烈的控诉。
刘禹锡心头一酸,回首往事,二十三年是是非非,痛苦煎熬,不禁感慨万千,便回赠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七律在唐诗中是排的上名号的,诗中有抒情、有用典、有感怀、有哲思、有奋进,让人印象深刻,其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名句。两人席上多喝了几杯,互诉衷肠,相逢恨晚,遂成知音。
往后余生,两人彼此为你写诗,互相赠酬,惺惺相惜。
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刘禹锡从礼部侍郎调任苏州,途经洛阳。白居易当时出任河南府尹,两人便在洛阳相处了十五天,终日饮酒作诗。临别时白居易冒雪设宴为刘禹锡践行,席间感慨,作诗一首:
醉中重留梦得
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
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
“老刘,今日一别,不知何时重遇。”刘禹锡安慰好友,回赠:
醉答乐天
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
“老白啊,咱俩只是暂时分开,待我回来继续耍”。这之间的情谊已不必多言。
晚年,两人成了邻居,面对风烛残年,白居易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送给刘禹锡,描述了老态龙钟的生活,心中略有悲凉。
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回赠: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励志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出自于此,刘禹锡的一生经历了各种起伏和斗争,练就了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也是他百折不挠的性格体现。
公元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病逝,已年逾古稀的白居易悲痛不已,写了一首悼亡诗,这也是他为刘禹锡写的最后一首诗:
哭刘尚书梦得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情真意切,悲意绵绵,读来感同身受,两人之间的感情之深令人动容。
刘白之间的唱和诗文总共有一百三十多首,白居易后来辑录在《刘白唱和集》,且先后编辑四次,是当时的热门畅销书。
五年之后(846年),白居易也辞世了。至此,唐代诗豪和诗魔的时代结束了,但他们留下的诗和故事,还有始终不渝的友情,跨越时空,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三
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出生在安史之乱后,同时代还有柳宗元、韩愈、元稹等著名文人。当时唐代的政治经济已呈现衰退,很多诗人参与到政治之中,有的甚至处于政治漩涡,所以很多诗政治色彩比较浓烈。诗人们尝试通过诗谏,文谏尽士大夫之责,常因言获罪,这是中唐诗人的一大特点。
刘禹锡因积极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先是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再到连州(广东连县),再调至夔州(重庆奉节县),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度过了困顿的二十多年。
白居易虽曾官居高位,但仕途也起起伏伏,特别是被贬江州(江西九江),对他的人生处世影响很大,思想上有些转变,逐渐从以前的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
正是这些相似的人生际遇,使得中唐诗人之间以诗结伍,相伴前行,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蹒跚而进。这一时期,白居易和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崭露头角,唐诗步入新的时期,开始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了。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写下了唐代叙事诗中的瑰宝《琵琶行》,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和共鸣。刘禹锡则在咏史怀古诗上独树一帜,那年他顺江而下,在西塞山前写下了诗中精品《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短短几句,写出了朝代更替,世事兴亡,人世沧桑。
四
多少次梦回大唐,在长安街头、在渭河河畔、在山水田园间、在边疆塞外、在诗的国度,我只想化身一名旅人,在时光的交错和激荡中,追随伟大诗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