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初的时候,在微信上买了一份重疾险,保额50万,年保费为4665元。
平时我也会劝身边的朋友早点配置保险,今天也趁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
1、保险的本质是转移风险
什么是保险,通俗点说,保险就是通过经济合同来确保由大多数人分担少数人的损失,以转移风险。
也就是说,保险其实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提前商量好,每个人拿出钱来,加入这个契约,如果谁家遇到一些意外,那我们一起用这个钱的一部分来做一个补偿。
因此,保险的本质,是利用较低的成本,转移生活中那些极端的财务风险。
举个例子:
假设每10000个人中,就有5个人会得一种病,治疗这一种病的费用是100万,那这10000个人所需的治疗费总量就是500万。
如果把这500万分摊到这10000人上,那每个人就是500元。
意味着,只要每个人都拿出500元,再加少量的管理费,交给保险公司管理,就可以保证,这10000个人不管谁生病,都可以获得100万的治疗费。
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发生风险的概率是一定的。
对于个人而言,风险则是不确定的,谁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五个人中的其中一个。
如果你不是富得流油,比如马云那样的,保险对他意义就不是很大,毕竟不差那点钱。
那么对你来说,买保险还是挺划算的。
因为虽说风险不确定,看似概率也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到你头上,你是承担不起的。
再看看我买的这个保险,年费是4665元,交30年就是139950元,就算14万吧。
而我的保额是重症50万,中症25万,轻症20万。
但凡我在70岁之前,患了一次重大疾病,那都是赚的,而且中证和轻证都可以多次赔付。
那如果我一直都没生病呢?
那就谢天谢地咯,还要啥自行车,那些钱也就当花钱保平安了。
况且,有了保险给生活兜底,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
这样一算,是不是觉得买保险挺划算的。
2、买保险是对家人负责
另一个层面讲,买保险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老话常说,买保险,无非就是不连累生你的人,不拖累你生的人!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一个老婆婆说一段很扎心的台词:“我病了三年,4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三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相信遭受过不幸的朋友最能感同身受。
一旦生病,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承受拖累家人的愧疚感,那真是从内而外的打击。
有了保险,虽说不能消除身体上的病痛,但却可以降低家人的负担,不至于掏空父母的养老金和孩子的教育金,至少心里上要好受得多。
尤其家里的顶梁柱一定要配置保险,如果顶梁柱倒下,即失去了收入来源,还要面临高额的医疗费用,对家庭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即便是为了家人,也应该配置保险。
3、有了社保还需要买保险吗?
有些小伙伴可能比较纠结,觉得自己都有社保了,还需要买商业保险吗?
答案是肯定的,社保作为国家强制企业给员工发放的福利,性价比确实是很高的。
但是社保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人人有份,保而不包”,社保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基础的生活保障。
而当发生重大疾病和意外的时候,仅有基础的保障是不够的。
在我国近17万个药品中,仅有2600多个在医保的报销范围内,治疗常见大病的进口药、特效药、靶向药等,也基本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因此,社保抵抗风险的能力有限,还是需要结合商业保险一起为家庭保驾护航。
4、保险为何总是被误解
保险好处多多,但是为啥身边买保险的人却很少呢?
主要还是因为在早期,保险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互联网也不够发达,导致人们购买保险的渠道比较单一,基本上只能听保险销售”忽悠“。
很多所谓的”保险销售“,可能只是一个培训的几天的普通人,并不是特别专业。
而一些不专业,为了赚快钱的销售员,在利益的驱使下,诱导用户配置根本就不适合他们的产品,导致用户在需要时候,发现自己买的保险用不上,从此给保险贴上”骗人“的标签。
一个行业的形象,往往就会被这些水平最低的从业者破环。
以至于现在大部分人一接触到保险,潜意识就会认为是骗人的。
其实骗人的不是保险,而是人。
很多行业都会有这样的人,比如之前的滴滴司机杀人事件,以及最近的货拉拉司机过失至死事件。
不管是保险、滴滴和货拉拉,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一个人的内在,没办法通过一个量化的标准筛查,导致总会有那些不法之人参杂其中。
因此,作为我们普通人,因部分的个例而放弃这些有价值的服务,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谨慎一点。
比如买保险,在知乎上查查攻略,看一下那些专业机构的保险评测,能帮你排除掉大部分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