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朋友的电话,她刚和老公吵完架,声音里还带着颤抖。因为丈夫喝酒晚归,她多说了几句,结果丈夫竟借着酒劲摔门而去,留下她独自忧伤。
“我都是为了他好呀,他本来肝就不好,喝酒还不节制。”朋友委屈极了。最委屈的是,“他居然说我烦死了,我还不都是为了他好!”
我知道朋友正在气头上,没法冷静地听我分析 ,一番安抚之后,待朋友冷静下来,我问她:
“老公喝酒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他肝不好,搞不好会出大毛病。”
“然后呢?”
“然后还不是得我照顾他……将来万一他先走,我怎么办……”
朋友说着又有些哽咽了。
其实这才是她真正担心的原因,表面上是心疼对方身体,其实心底深处是怕对方身体不好给自己造成负担,或者将来万一对方先走一步,自己无法面对孤独。所谓的“我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
另一位朋友最近在为照顾癌症晚期的老父亲忙得焦头烂额。其实他知道现在的治疗已经回天乏术,父亲活着痛苦多过欢乐,不过是在煎熬中等死。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也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其实他心底也明白,他拼命想让父亲多活几天,说是为爱,不如说是为了图个心安。他不敢放弃,因为他怕面对放弃治疗后的愧疚 。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内心却藏着一个脆弱的孩子,害怕失去“靠山”。他真正不能接受的,不是父亲的去世,而是内心的恐惧。
曾经在张德芬的书里看到过一句话“我们做的每件事,其实没有一件不是为了自己。”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
表嫂最近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她觉得自己尽心尽力为孩子创造了一切学习的条件,已经上初中的孩子,不仅家务从来不用干,几乎是饭来伸手衣来张口,把所有的时间都节约出来以供孩子学习。可事与愿违,侄子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起初每天晚上还坐在书桌前装模作样地拿本书翻翻,现在则干脆把房门一关,不许表嫂进去,甚至吃饭时间打游戏不肯到饭桌上来。放学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动不动就说:“你别老管我的事!”
表嫂一说起侄子,就无比气愤,“我一切设身处地为他想好,每天变着花样做菜,水果切好送到他书桌前,给他报最好最贵的补习班。他真是太不听话了!”
我摇摇头,问表嫂:你真的设身处地为他想了吗?
“当然,我能想到的一切,吃的喝的用的,全都给他准备好了,就为了让他好好学习。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 ,不努力怎么行。”表嫂说得义愤填膺,唾沫横飞。
“那你上学的时候,喜欢每天一点自由时间都没有,甚至连削平果的时间都节约出来,只为了多点时间学习?”
“那时候当然不愿意,可我现在是过来人啊,知道社会竞争的激烈。当然要为他的将来着想。”
所谓“设身处地”并不是你作为一个过来人,穿越回过去,在别人身上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 ,而是真正站到一个不知道未来,正处在当下的对方身边去,看到他现在真的想每天生活无趣到点滴时间都用来学习,完全没有课外生活吗?甚至有些连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你却要求孩子去做。比如即便你知道周末有个考试,你就能保证这一周除了工作所有时间都在复习吗?还是你也有时会看电视放松一下?你知道不够有营养的东西,或者明知会发胖的东西,就一定会克制不吃吗?还是会管不住口腹之欲?那你为什么又在要求孩子必须吃各种蔬菜,不许他吃任何膨化零食呢?
所以,这世上真的极少有人能做到为对方“设身处地”,真正做到的人,反而不去要去对方要如何做好,而只是提供无限的陪伴和支持。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常常撒的谎。就像《公民凯恩》里,凯恩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出资建了一个歌剧院,把她打造成歌星。这是多少女孩都羡慕的宠溺吧。可原来,他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即便女孩的嗓音条件根本不适合唱歌,被老师耻笑,被观众不齿,紧张到大量吃药 ,他也要逼着女孩去唱歌,用金钱收买评论家,收买最好的歌剧老师,建一座独属于她的歌剧院。能把一个原本热爱歌唱的人,逼到说出“难道我就是活该唱歌的吗?”这是多恐怖的“爱”。直到女孩因为压力过大,吃下过量镇静剂,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才终于逃脱“歌星”的悲惨命运。
所以妻子对他说:“你从不会让我拥有我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因为凯恩从头到尾,想要的只是证明自己的对,用金钱买来别人对他的关注和认可。
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总是爱把别人的人生功课揽过来,努力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孩子,好母亲(父亲),好妻子(丈夫),好朋友,好员工,好上司……其实我们都只是为了自己心安。
所以下次当对方不耐烦地抱怨“你真是烦死啦!”,先别忙着委屈,想想看,你真正担心的到底是什么呢?你通过“关心”对方,强制对方得来的安全感都是假的,真正的心安,唯有自己能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