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公司开战略梳理会,请来的战略专家一上来就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坐在这个会议室里的各位,如果有哪一位知道今后会怎么样?明天会怎么样的,就可以出去了!这样的人不该坐在这儿开会!在坐的应该是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却还能坐得下来的人!
这话确实挺有震撼力,因为道出了一个事实:别假装知道未来。
且不说命运多舛世事无常这样的话,很多时候我们都冲着未来的期待和可能,就以为知道了未来的样子;我们也试图通过一些规律性的方式和安排,让大家都相信自己描述的哪个未来。作秀久了可能就当真了,自欺欺人其实很容易,一不小心,当局者迷,就走不出来了。
人大抵是渴望安全感的,所以会相信哪个似乎是设计好的未来。看着一切一步步落实的过程,确实就有了安全感。许多流程的设计就沿着这样的思路:每天的几点应该下班、每个月几号必须发工资、每年什么时候一定有奖金……一切似乎理所当然,于是加班就很讨厌,收不到工资就很愤怒,奖金没发就无比怨念。因为照着期待的事都做了,却没有看到那个理所当然的结果,期待就没了,安全感全被打破了。
可如果站在哪个没安全感的位置来看这些理所当然的事呢?
下班?目标还没达到呢,客户还没满意呢,项目都没搞定呢,下什么班?
发工资?是啊好多人等着呢,可账上钱好像不够啊!有些钱还没给过来呢、供应商的钱再拖拖会有事儿吗?要不抵押些什么去借点?
奖金?不奖吧感觉就不好,人心没准都散了;奖吧其实也不够,今年整体情况并不好;要不想办法贴点?变个方式来处理?
换了个位置,马上就能看出不同——所有看上去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儿其实都并不容易。对很多创业者而言一大痛苦就是必须学会扭曲——一方面要面对各种各样不确定性,一方面还得通过建设安全感的方式来假装自己的知道未来,得装得像真的一样。
这种假装可能是个噱头,比如在一个店铺看到的说法:本店终身提供保修服务,可后来路过的时候发现——这个店铺没了,才明白终身不是用户的终身,而是商家的终身。
这种假装可能是个目标,比如说要花多少时间达到多少目标,对应的标准应当如何如何……距离目标的距离大抵还是看得出的,于是就有了计划、有了预算,有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把假装放进了系统,形成了计划,尽管可能赶不上变化,却也是小步快走不断前进。
这种假装可能是赋予期待,比如说要做个百年老店,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多少年,要让公司经营多少年……这份期待绑上了人与事业,就点燃了希望,就把那些慕名而来的人给吸引住了。当一个人的愿望变成了一群人的期待,自然形成了动力,还真就能把这个愿望推动起来。
据说人类的这一支之所以存活到今天,就是靠着说话“不靠谱”,因为“不靠谱”才有了更丰富的沟通内容和表述方式,才有了假装和期待,才有了创造力和改变的动力——弄“假”成“真”。可这些假装,当局者真能分清楚吗?
想说能,很难,其实也没必要,坦然面对未知,分享未知,再把自己希望的可能性分享出来,这就成了大家的事儿。如果把当下的每一步都走踏实了,完全没必要通过假装来赋予信任和能量。
未知并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坦诚面对和分享,用假装来营造虚妄的安全感。真诚的说出愿望,踏实的走过去,和相信的人一起去面对种种未知的可能,这才靠谱。
别假装知道未来,因为未来已来,大家都在路上,区别只在乎是否真诚和是否努力,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