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宣传家乡博物馆之一(附郭沫若前来考察留字)



我家临镇陵阳镇,近年更名为陵阳街道。在镇驻地陵阳河往上走,六十年代出土了大量文物,称为陵阳河遗址。具体陵阳河遗址位于陵阳乡大寺村西侧、陵阳河南岸。遗址东西约2里路,南北约1里多路,黄褐色土壤。


我们莒县博物馆藏品一:大口尊

作为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时至今天,我们莒县长岭镇的红瓦厂格外有名气的。


镇馆之宝:大口尊

该大口尊为礼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1983年,该大口尊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朱家村遗址出土。器为夹砂灰陶,平口折沿,深直腹,尖底小圈足。腹下部饰有两道凸弦纹,器身饰浅篮纹,在腹的上部刻有符号。器通高60.5厘米,口径41.5厘米,底径9厘米,壁厚1厘米。胎⾻坚硬,器形硕⼤,其中⼀件尊⾼60厘⽶,⼝径30厘⽶,壁厚3厘⽶重量28000克,器腹上部刻有“⽇⽉⼭”象形⽂字符号,是国家⼀级⽂物。

据现场⼯作⼈员介绍,出⼟后近⼆⼗年的⼤⼝尊是1969年在北京参加国家举办的出⼟⽂物展会上引起重⼤关注的。当时众多教授及古⽂字学家纷纷撰⽂,诠释“炮弹”上的图画,释“⽇⽉⼭”图案为“旦”字,此外“斧为钺”,“锛为⾦”,被证明是⽐甲⾻⽂更早的⽂字,按照⽂字是⽂明史开始的⼀个重要标志这⼀说法,中国⽂明史就被⾜⾜上推了千余年。也是在这之后他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尊”。

据资料记载,1973年,古⽂字学家于省吾先⽣在《⽂物》第三期发表《关于古⽂字研究的若⼲问题》论⽂,第⼀次把莒县出⼟的⼤⼝尊上的符号称为⽂字。其中,“


”字的上部像太阳,中间像云⽓,下部像⼭峰,正是早晨⼭上云⽓承托着旭⽇的旦明景象,宛然如绘。它已具备了汉字⾳、形、义的因素,被于省吾先⽣释为“旦”字。

类似刻在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继1960年出土后,屡有发现。仅陵阳河遗址就有七种类型13个单字。图像文字的重新问世,与当年甲骨文被发现一样,为考古、古文字、历史、天文等学科所瞩目,为我国汉字的雏形得到了共识。

陵阳河遗址初发现后,1962年,郭沫若先生曾前来考察,并到莒县浮来山题写“文心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