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丧一会儿,起来就继续战斗。
我很喜欢“丧文化”的原因在于,它勇敢地撕掉生活表面光鲜的虚伪的一面,坦荡地把真实的,晦暗的现实和现代人由此引发的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统统暴露在人们面前。我偏爱真诚而热烈的事物,它恰好是。
“丧文化”的意义当然不止于“丧”。
很多在批判“丧文化”的人都忽略了一点,真正“丧”的人是不会再愤怒,不会再发声了。他们当然更不会创造出“丧文化”这种具有某个群体独特印记的亚文化。他们是沉默而绝望的。
只有那些刚刚窥探到真实世界一角的,初尝人情冷暖的,由此感受到失望,迷惘的,但依然不放弃努力,还在痛苦挣扎着的年轻人们才会向外界传递出“丧”的信号。
“丧文化”的意义在于此:奉劝你抛掉那些无谓的美好幻想,相反,要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而理性的认知。至于意识到“丧”之后如何选择,是投降,还是继续奋战,见识到海的汹涌开阔后,是胆怯转身离开,还是毅然决然葬身海底,选择权和决定权当然全在你自己。当然,这也正是“丧文化”的缺陷所在——它本身不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对世界悲观的认识和积极地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两者是不相矛盾的。总归还是有得选。对吧。
有时候,我们做充足的最坏的打算,恰恰是为了迎接那么小概率的最好的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