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个计划剖后顺(VBAC,笔者另起文详述)的妈妈在群里咨询,询问持续的胎心监护是否必要的。
看到妈妈的咨询,我没有在第一时间马上回复妈妈。即使我脑子里对这个情况有一个判断,我还是选择再查看一下文献,因为我必须要确保给到妈妈的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没有含糊的、准确的信息。我将文献发送到了群里,告诉妈妈,根据文献,国内部分医生是推荐持续性胎监的。也告诉妈妈,不管是否胎监,妈妈都是可以下床活动的。然后,我就忙别的事去了。
但是,我总觉得我刚才跟这位妈妈的沟通有哪里不对劲。再仔细推敲,我发现,我刚才的话似乎没有说得太清楚,有可能给到妈妈一个错误的引导。虽然有文献提到“建议行持续电子胎儿监护”,但只是建议,也并非必须,而且是部分医生的建议,这也看医院条件和医院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有的医院就不必持续进行胎心监护。但是这些是我的分析,后面这些话我都没有告诉妈妈,就发了一篇文献给妈妈,让她自己去考虑,默认妈妈都明白了。然后妈妈看了文献会怎么想呢?她会有这些分析吗?她会不会认为就是这样了呢?
似乎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没有把话给说清楚,就说了半句话,以为别人就能推敲出来后面的意思。但往往事与愿违,有可能会出现两种情景。一种情景是,有的人没看明白,就会继续问,然后,我再需要补充解释。另一种情景是,有的人看了之后,没有再进一步沟通,就按自己想的去理解,从而造成了误解。
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如果不把后面的意思说透了,听者靠猜的,往往没有办法get到言者之意。之所以需要沟通,是因为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通过沟通的过程,实现信息的交换。“你懂的”,不一定是我懂的。言外之意,也需要言者演绎出来,因为他才是掌握信息量更多的一方。而,“你懂的”,只适用于双方信息基本对称、有基本共识的情景。
不管是在与您的爱人,还是与您的同事,或是与您的医生进行沟通,我想,多琢磨一下言外之意是否说明白了,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对方能听明白吗,这将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