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写作,自然也会尝试系统阅读,尤其是阅读名家的作品,很快我就发现一个现象:那些名家的起步阶段都从写自己、写熟悉的事。
李娟出生在阿勒泰,成长在阿勒泰,长期深入本地人生活,她才写出了《我的阿勒泰》《九篇雪》《冬牧场》和《羊道三部曲》。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任凭她的想象力再丰富,也写不出画面感极强的作品。
毕淑敏出生于新疆伊宁,16岁就到西藏阿里当兵从事医疗工作,这段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她的文字温暖而有力,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和思考。我特别喜欢她的《女心理师》,百看不厌。
文学群群主从容小主著作几十部,有两千多万文字,但她的处女作《静静的天空》堪称改良版自传。
在某条很有名气的素老三200万字的保姆系列文《女作家去做保姆》,都是她真实生活场景再现,当然也有极少一部分虚构,毕竟文学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
大名鼎鼎的莫言写作起步也是从家乡高密写起,《红高粱家族》就能说明问题。
这些名家写作起步都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我这个文字爱好者也不例外。
五年前必然中的偶然我开始尝试用文字记录生活,平时喜欢阅读、写日记,那个特殊的春节被困在外地,只是我进入写作的一个锲机而已。
那一段只能生活在方寸之地,文字记录的都是以前经历过的事,还有自己的想法和期盼。
舟车劳顿回到居住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为素材,写不完怎么可能断更?
就这样摸摸索索写了一年多,我已经不满足每天碎碎念,开始尝试写故事,第一篇便是《换亲》,主人公小月是我儿时的玩伴,她的命运成为了家庭的牺牲品,那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写故事顺溜后,在从容小主的鼓励下尝试写系列文,第一部系列文《逆袭》就是儿时小伙伴的成长经历。后来写的《军垦岁月》记录几位上海知青在兵团的生活、工作和家庭,他们几个也是我身边的老师、医生和财会人员。
不管写的故事还是系列文,主人公生活中都有原型,有时候听自己的作品,脑海里立马浮现出某个熟人的样子。
最近心血来潮写系列文《智慧公婆》,那些小片段都是从婆婆分享中得知、还有我的亲身经历,写起来特别顺手。
喜欢文字,持续阅读,尝试写作,而且乐此不彼,这与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在乡下生活,别人家都有好几个孩子,我们家就奶奶陪伴着我成长。欣慰的是奶奶年轻的时候跟着爷爷做生意见多识广,每天给我讲好多故事。我再把这些故事讲给小伙伴听,结果就是小伙伴愿意和我玩。
邻居爷爷家里有藏书,听奶奶讲:“这个爷爷以前是个老师,后来被遣送回来给生产队赶大车。”那时候年龄小,不懂运动,更不关心政治,有好书读就开心。
有一次邻居爷爷送我一本破损的《高玉宝》,当时除了课本、报纸实在没有可读的东西,即便是破损的书我也读得如痴如醉。刚好那一学期有一篇课文《半夜鸡叫》就节选自《高玉宝》,我在课下给同学讲这本书的故事,迎来一片羡慕声,心中得意极了。
从此我的阅读乐趣被打开,邻居爷爷不定期给我借书,必须先还书,才能继续借,看懂看不懂不重要,享受那种乐趣。
持续码字这几年我依然没有厌烦,天天都有话题,其实这也和我平时的习惯有关、
无论什么季节,我还保持着睡前阅读的习惯,而且习惯坐在书桌前看书,要么阅读纸张书,要么用平板在微信阅读上看。有点小感悟就把观点记下来,时间许可立马成文,一旦观点过夜,大概率就不会再有写的欲望。
我的耳朵也好使,早晨外出运动时,听到一件事,或者听书过程中哪个情节引起我的注意,回来赶忙写出来。
最近继续尝试系列文练习,以前每天一个章节,为配合平台要求,无论如何也要日更两个章节。
也喜欢写碎碎念,家长里短,找个问答抒发观点,七七八八每天不是没有内容写,而是根本写不完。
我不过是个热情的文字爱好者,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但是我喜欢写,就写自己,写熟悉的事。不会断更,更不会无话可说。
年过半百,余生有限,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与文字为伍,丰盈内心世界,这就足够了。
写作能给点出游的盘缠,对我的生活实属锦上添花,无它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