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在发生着一些改变。过去,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老师的主要职责也就是传授知识。而在互联网社会下,可以说,任何已有的知识,我们都可以轻松的从互联网上获取到,互联网上不仅有知识,更有深刻的讲解。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一些专家提出了社交与情绪的学习,也就是情商的学习。
情商的学习或许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甚至在校学习的小孩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前两天,一位华科男在几次创业失败后跳楼身亡,留下了怀有身孕的老婆,令人唏嘘不已,作为校友,更是感到遗憾。再加上几乎每年都有报道的各种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因不堪压力而跳楼的现象,我想说的是,社交与情绪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要认清这个现实。
那么社交与情绪学习,我们又该如何入手呢?特别对于孩子,作为家长和老师,又该如何去引导。好在丹尼尔·戈尔曼和彼得·圣吉的《三重专注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社交与情绪学习,它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自我觉察、自我管理、同理心、社交能力和有效的决策能力这五项核心技能。这五项技能的获取又源于三重专注力:聚焦于自我,理解他人和系统觉察。
1、聚焦于自我
聚焦于自我,本质而言就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所谓自我觉察就是专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的思绪念头和感觉,由觉察进而找到管理自我的方法。简单的说,自我觉察就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心,精准的识别自己的情绪。
有人可能会说,识别情绪有什么难的,我自己的情绪难道我还不知道吗?其实未必如此,一些大人对这些可能是已经早就熟练,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尽然了。比如说一些小孩无法分清伤心和饥饿的感觉,误把伤心当成了饥饿,从而产生了饮食失调,导致十几岁后就用暴饮暴食来舒缓压力或排解痛苦。
精准识别情绪还在于准备的运用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互联网社会下,各种网络词语盛行,人们已经开始逐渐失去精准表达情绪的能力。失落的时候说"我很不爽",愤怒的时候还是说"我很不爽"。
成年人的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沟通,而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能够准备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准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也无法向他人准备的传达我们自己的态度,进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误解,产生各种人际问题。
通过上面的叙述,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自我觉察的核心还是在于如何运用我们的注意力,自我觉察就是将注意力聚焦在我们的内在感受和动机上。不光是自我觉察,其实我们的学习的核心之一也同样是注意力。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注意力的本质是认知控制,新的社交与情绪学习就是要提升我们的认知控制。认知控制的神经回路在大脑的前额叶,这里是大脑的执行中心,这个区域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注意力的分散,控制有害冲动,有助于集中精力学些和聚焦目标的实现。
心理学上对注意力的研究也有很多,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其中之一,实验的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再展开,以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过讲述。
既然认知控制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提升呢?特别是对于儿童。好在注意力可以像肌肉一样,是可以被训练的。
在埃默里大学的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关注某一目标。这些受试者过一会儿就会走神,但就在他们注意到自己走神的那一刻,也就产生了元觉察(meta-awareness),便又会把自己拉回来。在这项练习里,每次走神时你都会留意到自己走神了,然后你又把自己拉回到目标上。所以从理论上说,每次你拉回自己的思绪,都是在重复着肱三头肌的屈伸练习,只不过这里的练习是在脑力健身房里进行的。你在强化的是这几个神经回路:专注、关注重点、忽略干扰。
其实,这就是正念冥想的过程。正念冥想时,我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开放式的警觉,感受当下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一旦发现自己分心了,不要烦恼,也不要责怪自己,只是轻轻的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来即可。每天保持这样的练习十几二十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发现有所变化。
可能有人会问了,小孩子这样也可以吗?《三重专注力》书中提到了西班牙一所小学的呼吸训练法。
我之前在西班牙裔人口众多的纽约哈林区参观了一所小学的二年级教室,去观摩一项每天都在进行的"呼吸小伙伴"练习。一到这个呼吸练习时间,孩子们会到他们的储物柜拿一个他们最喜欢的毛绒玩具,躺在地上,然后把这个毛绒玩具放在自己的肚子上。他们吸气的时候,就看着这个毛绒玩具升起来 ,数1、2、3、4,然后他们呼气的时候,再次数1、2、3、4,这个时候毛绒玩具就随着他们的呼气降下去,就这样持续几分钟。
这个简单的练习非常适合二年级的孩子,它主要是在加强锻炼集中注意力的回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练习能让孩子们心绪平静稳定、注意力中,且效果能持续整整一天。这个班的老师告诉我们,有一天由于课程安排的临时冲突,孩子们没有时间进行"呼吸小伙伴"的练习,结果整个班级陷入了混乱状态。
除了冥想,针对孩子,还有利用一些特殊的游戏,这些游戏能够让孩子保持专注,或者能够提升他们的延迟满足的能力。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去努力培养孩子类似的训练。
2、理解他人
社交与情绪学习接下来的重要一步就是培养孩子关心和关爱的能力,理解和同情他人,简单的说,就是要培养同理心。
同样,同理心也有着神经学原理的支撑。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当我们看到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情绪或意图时,均会触发这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和其他一些社会脑中构建出来的神经回路一起运作,创造出一种内在的和谐,让我们能即刻觉察到当下的情况,进行顺畅的人际互动。社交回路与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的神经回路一样,都在儿童期开始发展,是建立同理心的内在工具。
在如今互联网社会下,同理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我们拥有太多的电子设备,拥有各种通讯工具,QQ,微信,邮件等等,我们的交流不再需要面对面,甚至拥有很多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但是在虚拟世界里的交流,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无法觉察到对方的任何表情变化,无法获得对方任何情绪上微小变化的反馈。
这种反馈上的缺失叫做"网络化的抑制解除"现象。比如当你在微信聊天的时候,你发了一句自认为是玩笑的话,可是由于对方看不到你的任何表情和情绪,可能就会误解,甚至被激怒。当你情绪失控的时候,你可能会在微信上对另一个人发出一大串信息,从而导致更多的矛盾,甚至恋人之间因此而分手。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需要同理心和自我觉察双管齐下。有一个简单的10分钟延迟原则,在你情绪失控的时候,准备去做一件事时,你可以先停下来,而是试着去觉察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在感受,或者考虑下自己这么做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运用同理心去思考下接收者可能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时间充裕,就干脆先睡一觉。
孩子的同理心如何培养,关键在于有爱的父母或者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给予他们真正的爱,是真正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的爱。当孩子的某种需求在我们父母看来不合理时,我们有没有运用我们的同理心去想想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也许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同样一件事情会变的很合理。一个在充满同理心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学到同理心的运用。
3、系统思考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系统总是无处不在,家庭是一个系统,学校是一个系统,工作单位是一个系统,社会又是一个大的系统。我们一般所看到的各种现象往往都只是系统的一部分。
所谓系统觉察,就是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部分上面,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人运生俱来就具备一些系统能力,当社会环境发生各种变化时,我们会发展出各种能力去适应。比如原始人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大脑力形成了一条应对生存的回路,当有潜在的威胁存在时,会立即发出警报。
系统能力,与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一样,也是需要培养的。这一点,可能更加需要学校的注重培养。学校在平常的授课之外,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讨论课。比如说,在高年级学生中分组讨论,这个城市中的某个地方建一个公园,该如何去做,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刚开始可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相关性的分析,时间一久,学生们也就学会了如何从系统角度去分析问题。
同样的,在一些低年级学生中也可以进行系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日常出发,比如说可以让孩子们分析如果一个小孩对另外一个小孩说了难听的话,又或者打了他,可能会发生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又有哪些?这些分析都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起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分析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弊端。传统教育偏重认知发展,偏重纯粹的分析能力,而忽视了我们的系统能力和情绪能力的培养。为什么很多曾经学习成绩很好的人后来走入社会表现的很一般,而一些在校成绩一般的人走入社会后表现的很成功,其实有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情商。
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腾出时间,去培养孩子的三重专注力:自我觉察、专注他人和理解更大的系统,以及怎么在自己的人生中如何运用这些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