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流行和爆款是怎样产生的?是谁引爆了偶像、流行和爆款?引爆偶像、流行和爆款需要什么条件?
《迷因效应》第三章讲的是迷因与流行,告诉我们偶像的产生和消亡。歌手和他(地)的音乐为什么走红?一部电影又为什么热映?“万人迷”是怎么产生的?促成流行的原因是什么?人的情感倾向和第一印象是怎么产生的?迷因告诉你:“我就是流行。”
你也许得意自己有一副好身材,但是你知道吗?这一切都是由迷因控制的。它是一只无形的手。
迷因是流行的引爆点。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大众参与感。一般来说,制造迷因的是一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他们懂得在最短时间里让大众具有强烈的参与感。大众参与度越广,谈论和争论越激烈,持续时间越久,迷因就被复制传播的越快,流行的越久越广。
一、引爆流行有三个基本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推动流行的是那些有特殊嗅觉的人
下面三种人导致了流行的发生:
【认识很多很多人的联系员】
他们广交朋友,精通人脉,可以快速高效散布信息。
【无所不知什么都懂得的人】
他们不是内行,但是具有高度的信息敏感度,总能发现有价值的迷因。
【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
长着三寸不烂之舌,是非常优秀的推销员,他们没有高学历,知识也不多,但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说服人们,并获得信任感。
2.形象生动有趣法则——推动流行的是那些有附着力的信息
原文叫附着力法则。我觉得就是生动形象有趣的法则。让人一听就喜欢,一看就过目不忘。枯燥无味的东西谁也记不住,也不会感兴趣。所以,要想制造流行和爆款,必须让信息简单有趣,便于接受理解。
3.环境威力法则——推动流行需要借助外部环境的威力
一般来说,流行都需要一个适合发育的土壤。当这个土壤具备了,人的因素就不太重要了。比如,蝴蝶效应,破窗效应。为何农村一些地方民风不好,治安不好,经济落后,村民素质不好?就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营造了一个落后的环境,愚昧的土壤接出来的不可能是美丽的花朵。所以要想让农村富起来就要首先美化环境,摆放足够多的垃圾箱,定期有专人清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扶贫政策也需要制造积极迷因。
再比如,零售商店里总是灯光明亮温馨,沙发舒适,茶具精致等等这些软装饰特别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迷因氛围。让人进入就爱上了环境,其次才是产品和服务。
二、人性是流行迷因的帮凶
在《迷因效应》第三章里还讲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理论:某种流行权威的产生总是出于人性的需要一一人性是流行迷因的帮凶。
人们喜欢这样。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明星造型的流行是如此,而一部电影又是如何利用人性流行起来的呢?分享《迷因效应》这本书里一个大篇幅,但是很有趣的案例,我们一起来看看:
2008年上映的由埃里克斯・肯德里克导演的电影《消防员》,它是部佳作,是那个十年里爱情电影中的权威。它是怎样诞生的呢?
埃里克斯·肯德里克和斯蒂芬・肯德里克兄弟共同编写并且导演了这部小成本电影,全部制作成本只有可怜的50万美元。
演员志愿加入不取报酬;教会出面让剧组免费使用场景;营销宣传也没花多少钱,主要依靠网站和公众博客自愿宣传。
基于此,他们也请不到大牌演员,唯一有名气的是主演柯克・卡梅隆一一他出演过20世纪80年代风藤美国的家庭情景剧《成长的烦恼》,其余的演员甚至都不能算是明星。
凡是对好莱坞有所了解的人,事前都不会看好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影片。它能上映吗?有人看吗?鬼オ会看这种电影!
然而事实让这些老江湖们大跌眼镜,《消防员》在北美上映的首周末票房高达到600万美元,不但进入全美主流院线,而且票房成绩超越了由布拉德·皮特和乔治·克鲁尼共同主演的《阅后即焚》和斯派克·李的新作《圣安娜奇迹》。肯德里克兄弟大获成功。
对于电影走红的原因,埃里克斯的回答是:“这是上帝的力量。”
他们创作这部影片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通过一个朴素的故事来描述下任何一个美国人都会面临的家庭以及婚烟问题,然后给出“权威解答”。
意思是,他们通过电影指明了某种美国人希望找回的道德准则和家庭信仰。
埃里克斯说:“和好菜坞其他的电影不同一它们反映的都是生活在加州和组约的人们最新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努力表现真实生活。这里仍然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拥有另外一种道德信仰,我们发现很少有电影来反映这些人的生活。”
1.迷因一一虔诚的教徒和神圣的吻戏。
《消防员》看重的是赢得人心,因为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使用的方法之一便是点燃人们的感动。
柯克・卡梅隆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9岁就进入了娛乐圈(作为童星出演了《成长的烦恼》),尽管娱乐圈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他仍然能够洁身自好。这本身就是绝佳的卖点,人们对这样的人天生抱有好感。
在电影拍摄期间,教会和牧师巧妙地加入进来。比如,联系和提供拍摄场地,并为卡隆和妻子创建的慈普基金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募捐活动,把募集到的钱全部用于赞助绝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一一让他们拥有次完美的免费的度假。
拍摄期间,有20个志思者团队为卡梅隆祈祷,这让他非常感动。而这也成了观众的谈资。
故事的最后有一场吻戏,正是这一个镜头和背后发生的故事再次为电影增光添彩。在最初的剧本中,导演特别希望男女主角长时间地拥抱和接吻,以此表现他们的感情。
不过,该片的制作公司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只有在现实中是真夫妻的男女演员才可以在镜头前接吻。同时,卡梅隆说:“我曾经向我的妻子承诺过,我的喘只为她一个人保留。”这句话无意间成了一个提升电影热度的迷因,观众为此感动不已。
在说这句话时,卡梅隆已经和妻子结婚17年并且有了6个孩子。毫无疑问,他向公众传达了一个鲜明的态度:拒绝这个情节可能让我损失掉很多拍电影的机会,但没关系,我不做任何损害我的婚烟的事情。
他用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去对待婚姻,这跟电影的主题非常吻合。由于剧情的需要,影片不能删掉吻戏,因此导演邀请卡梅隆的妻子来友情客串,让她穿上女主角的服装,在一个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完成了拍摄。
对于这一个细节,许多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纷纷在社交平台发言,赞赏导演的这一安排。
人们为此成立“卡梅隆夫妻支持组”,有数千名影迷加入,他们义务地为这部影片做宣传。
2.迷因二:邀请教徒观影的宣传方式
由于成本限制,《消防员》的宣传方式也剑走偏锋。有别于好菜坞大片一掷千金的营销手笔,它更多借助了贴近人心的互动模式。
例如影片尚未完成时,发行方就邀请了教会人员及婚恋专家观摩指导影片的拍摄,并由他们向教徒和粉丝推荐。影片完成后,制作团队组织了小范围的放映,让公众免费观看并参与讨论。
这一做法收到奇效,90%以上的观众都热烈响应,表示自己一定会向家人和朋友推荐这部感人的电影。发行方在邀请人们观看时,还提供了帮忙照看孩子的服务,确保这些夫妻可以一起投入地欣赏电影。
种种努力都没有白费,越来越热烈的讨论让电影迅速走红。主演卡梅隆和制片公司都收到了大量的邮件,观众就此开始反思夫妻生活,谈论如何挽救自己陷入困境的婚姻。
卡梅隆说:“我听说在一家影院,当影片放映结東时,一个男人如起来说,‘我叫凯博,我需要有10个人为我的婚姻析祷”。立刻就有20个人站起来和他一起祈祷。这真不可思议!”
这就是流行,它不是上帝的力量,而是迷因学的必然结果。
弄懂迷因,你也可以引爆流行。
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引发足够多的人们,大规模地激烈地谈论关于人性的话题。那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