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讲的一定是白米粽。
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的大家庭里,每年临近端午,外婆总是会坐在家中的客堂间中央,泡上一大木盆煮烫过的粽叶,淘洗好两大筲箕的糯米,还有泡好的赤豆,豆瓣等,一把剪刀,一团棉线绳,一个汤勺,一支铜銷钎,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最常包的是白米粽和赤豆粽还有豆瓣粽,那个年代吃肉都要用肉票买,所以很少会包肉粽,而我是独爱白米粽的,因为觉得赤豆粽里的赤豆缺乏糯香,豆瓣粽有豆腥味。
而我们一群表兄弟姐妹,男孩子照理是只管等吃不理会的,女孩子就会凑着想动手学学包粽子,记得那时我也就七八岁的样子,表姐比我大七岁已经十四五岁,每次包粽子,她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作外婆的帮手了,包一个粽子用的是三四张打底外添一张的粽叶,包好的小脚粽像模像样,而我总是凑在木盆前用一张粽叶学着包一两个一口粽,然后就会被外婆赶走,说:白相两只好咧,出去白相吧,覅弄到一天星。每次包好粽子总是会煮上满满两大锅,家里家外飘散着清香的粽叶和着糯米的香味,锅里还会放点鸡蛋或咸鸭蛋一起煮,这样煮好的蛋吃的时候也带着粽叶的清香。当时外婆有我母亲兄弟姐妹八个子女,虽然有的已经成家了,但是外婆总是会给每个成家的子女家都送上几个,还有周围的领居家每家也会送上几个,大家庭家里还有养在外婆身边的一群表哥表姐,都是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好吃的年纪,早晨当早餐吃,放学回家拿冷粽子当点心吃,照理包一次是不够的,总也要连着包个几次才行,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吃不完的粽子要用井水浸没泡着,每天换换水,吃的时候再煮一下,这样储存的时间比较长,初夏天气热不容易变质。照理不管白米粽或赤豆粽,豆瓣粽都是蘸着白糖吃,五舅却标新立异的拿粽子蘸酱油吃,我曾试过确实别有风味,如果是蘸熬制过的酱油还有肉粽的味道。
大一点后,十三四岁的年纪开始,父亲已从外地调回无锡工作,外婆年纪大了,我们自己的小家也开始年年包粽子,记得那时母亲并不擅长这个技能,总是母亲负责煮粽叶和淘泡糯米等材料,父亲和我一起包粽子,父亲是搞技术工作的,做事总是很讲究章法包括包粽子,粽叶排的顺序前后也能说出道理,包裹粽子的各个细节上都有讲究,怎样粽叶间不会夹米,米也不外漏,怎样才会外观光洁美观,怎样粽子才包的紧实,煮熟后才有嚼劲,我也跟着学会了各种窍门,包的粽子是又好看又好吃,父女俩还戏称这是独一份的王氏粽子。每年包的粽子也总是不少,因为母亲总会送点姨妈家和四舅家……,因为姨妈和四舅家都没人会包粽子,这样又是多年,直到我结婚。
婚后婆婆每年也总会包粽子,当时单位里每年端午前会发粽子,家里每个人发的粽子都是所谓的嘉兴粽子,包粽子用的是竹叶,包粽子的手法是四角粽,品种不少,有肉粽,蛋黄肉粽,豆沙粽,板栗粽………甜的,咸的,个头大,吃也吃不完,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好吃,时间长了觉得还是家里的白米粽香,婆婆知道我爱吃白米粽,每年包了粽子总是会再送我一些,肉粽里夹带几个白米粽,因为她知道儿子是喜欢吃肉粽的,母亲退休后也跟父亲学会了包粽子,父母家每次包粽子除了自己吃送亲戚也总少不了我的一份,因为要上班要带孩子所以婚后我就从没动手包过粽子,婆婆包粽子时也没机会帮过忙插过手,每年总也不会缺了我爱吃的白米粽,这样又是很多年,后来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去世了,父母也年纪大了包不动了,我就没有白米粽吃了,想吃的时候也曾在市场上买过几次,但是每次买的粽子的紧实度总是差强人意,用筷子一夹就散开了,就是所谓的烂婆粽,没嚼劲也没有自家的粽香。
终于在整整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兴起自己动手包粽子的念头,说干就干,没有包其他的馅,只是纯白米粽,按照记忆里的步骤操作,买的新鲜的芦苇叶开水中煮个三五分钟,这样处理的粽叶才在保持翠绿颜色的同时也不容易脆裂,煮过的粽叶用清水泡在盆里,糯米淘洗干净后要用水浸没泡一会儿让它涨发一下,坐在小板凳上,试着用三张粽叶由左至右,由里及外排开呈扇形,挽成一个尖角的漏斗状,装填米进去,再用余下的叶尾包裹成小脚状,下面加添一张粽叶用叶梢挽在一起,用一根筷子插进口去促使米粒放均匀不留空隙,再继续装填用大拇指塞紧实米粒,用粽叶环绕包裹住,用棉绳扎紧打结,还好,技能是童子功,没忘记,一个个粽子顺利完成,很快一大锅粽子排满,最后的一点米,按年少时的操作包了两个一口粽,晚饭后上锅开始煮,锅里放上八个鸡蛋,随着满屋飘着粽叶和糯米的清香,过去的记忆满满的又回到脑海中,明天早上等待开锅尝鲜吧,想象着雪白的糯米粽蘸着白糖,那个清香啊,蘸着美极鲜酱油,那个鲜香啊,口水哒哒滴。
把锅用小火方式慢炖在电陶炉上,今夜在袅袅粽香里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