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他人“干活”,是门技术活

打消对方的“凭什么”念头

在你的过往工作中,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类似的邮件?

“请在你在几点前把这份数据整理好发给我。”

“这个项目的计划如下,这三块的组织安排工作请你接管下。”

你收到以后可能嘟着嘴在想:“纳尼?你是谁啊,又不是我的主管,凭啥直接开始给我布置工作了?我自己还有一堆活要做呢!”这种强硬的指令口吻,让人看了估计都会很觉得不舒服吧!


收到一封“不友好”的邮件

前几天一个朋友就向我吐槽,前几天,他突然收到人事的一封邮件,让他调整座位,要从从楼上搬到楼下,看起来事情不大,他却很生气:

“都没和我商量下,我工作了5~6年没这么气愤过。”

结果就这件事,他们公司那几天就搞到鸡犬不宁,不少人都感觉很不愉快。其实,换座位这件事真不见的是有多大事,但如果人事在发邮件之前,先打个电话:

“小王,我们因为整个工作区域拥挤扩充的原因,正在重新规划作为区域,需要大家的配合,在调整之前,我们需和每个同事沟通下,可以和你谈谈吗?”

也许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对方仍可能不那么情愿,但至少不会这么“气愤”了。

邀请对方参与,也是一门艺术

同样是让对方支持,把事情做好,沟通的方式不一样,可能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为啥?因为人人都有被尊重和参与的需求。相对于前者的突然被“通知”,后者更像是发出了一个邀请,让对方有了自主的选择空间,这样沟通方式的差异,自然结果也会不同。

前阵子,我组织了一次各分公司经理会议。会议中,我们形成了一个针对团队转型的方案,并会以邮件的形式进行总结。各分公司的负责人及相关关键人也在抄送列,因为该方案和他们也有关联,需要这些人的支持和配合。

但他们并没有参与会议讨论,那么,我以什么样的口吻来发邮件,更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参与呢?

A方案:硬生生地发出“经过会议讨论,我们要做的是1/2/3这几个步骤”。忽略掉其他没有参加会议人的声音,直接推动执行。

B方案:将标题更改为“会议总结回顾 & 意见征集”,写上“您的建议很重要”,并设置好收集意见的截止时间。

琢磨了之后,我选择了B方案。结果果然收到了几位相关同事的意见和想法,帮助我进一步完善这个方案。

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沟通口吻,却激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也达到了这封邮件的沟通目的。


一封“友好”的邀请函

凡事都“PUSH”,累心!

当然,在我们工作中,还有另一种常见沟通手法。你一定听了或说过一个词,“PUSH”。

“这件事很重要,我这就去PUSH。”

“这个项目进行到哪了,你尽快去PUSH一下”。

在追求效率的今天,沟通当然也要讲究短平快。“PUSH”(推动)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它的独特的优势。比如,你收到一个十万火急的任务,需要快速调动大家去完成一个任务,做出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当然能够加速项目和任务的推进完成。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工作中总是单一地运用这样的管理方法,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我的一位离职转型教练的朋友,曾经一度管理过超过百人的团队,提到她以前的管理风格,就是典型的“Push”风。而且屡试不爽,快速见效。但同时,她也发现自己心很累:“每次我让我下属出报告,总不能一步到位,说一句动一下。最后都需要我再去收个尾巴,才能安心地把这份报告交上去,真不省心!”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问题呢?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可能就是不知觉在“PUSH”工作模式下,“推不动”的效力凸显出来。

我的这个朋友察觉到,正是因为日积月累的沟通模式,让对方少了自己发挥的空间,缺少了一份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动力,久而久之产生依赖心理:“反正最后你都会来收尾的”。而那只猴子,已经悄悄地爬在她自己身上啦!


Push到“心累”

所以,期望让对方担起责任来,还有另一种可选的沟通方式,换换之前“指令”的口吻,改成一个邀请,比如“总部需要这份报告,你觉得应该如何来撰写这份报告更好呢?”,而不是单单是“请把这几个数据整理一下,给我出一份报告。”一个指令,更能激发对方的主人翁心态。

从指令式的请求转到邀请对方参与,实质多了份对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在工作中,你在用吗?

临近年底,假设你要筹划一台年会晚会,邀请了几个热心的同事一起参与进来,你对他们的工作安排已经有一些想法了。你是直接说出你的想法,让他们来认领任务,还是先“Hold”住一下,询问下“关于今年的年会,你有些什么想法”呢?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