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读到大诗人李白“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时,耳边不由得响起了那遥远的铃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还在家乡的学校上学。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环境比较差,穿衣吃饭量家当,作为农村出身的我,和所有同学一样,上学的学费,书本费和用具,尽管几块钱,都囊中羞涩,拿不出来。
当时的学费每学期只有两块五毛钱,家里除了父亲和兄长的劳动挣得工分,长打满算,能够保证家里人口粮钱。家庭所有开销几乎没有来处。我记得,当时家里养了两只鸡,两天下一只蛋,为了柴米油盐,母亲总是盼望着鸡能下蛋,好用一个鸡蛋换来当天食用的菜来。当时一盒火柴只有二分钱,一个鸡蛋也能换回五盒火柴。当时的鸡蛋就是我们家里生活的“金蛋”呀。
那个时候,天阴下雨,路上满是泥泞,不少同学感叹:这辈子有一双雨鞋就心满意足了。在什么时代,人的梦想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每当雨天,我总是要穿上由小方凳子一样把布鞋固定其上的土雨鞋“泥蹄”,如果雨大,地面松软,泥蹄便会踩下去无法上来,落后的生活工具让人感觉十分吃力。
但是,那时没有一点怨言,想着法子向前走。由于家境贫寒,有时候不能及时交足学费,要靠自己忙假劳动收入才能交。
记得当时教导主任刘掌船老师,看到我的情况,四年级时母亲去世,经过和校长王西京老师商量,把学校作息时间的打铃工作交给我。从此,我就有了和同学们多一份工作。
当然,打铃者必须学习好,因为,打铃会早几分钟出课堂,晚几分钟进课堂,有时候会把老师讲课听不完整。所以,学生以学为主,不能因为打铃而耽误学习。
当时学校的铃就固定在大雄宝殿的西侧,完全是铁质品,铃锤就是敲响声音的主要撞击物。打铃的绳子随着铃锤儿吊下来。为了防止其他人乱打铃,每次打铃后必须把铃绳固定在一个地方。也是防止风吹铃锤产生声音,误导大家正常上课。
说起来打铃也是蛮辛苦的活儿。当时钟表很少,学校就把一个钟表交给我,然后用木头制成一个钟表盒子,把钟表锁进去,每天要上一次发条,不然,钟表就不走了。
晚上放学,我就会把钟表带回家里。那时候早上有早操课,然后是早读,下来上两节课,就放学吃早饭。早上起来,都要把钟表带到学校里去。这样一个礼拜,一个月,反复循环。
打铃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稍不留神,都会造成时间误差,会有学校领导追查责任。按时打铃,守时认真,能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准确无误。上下课之间就是十分钟的休息,来回从教室到打铃地,也有五分钟的路程,每节课四十分钟,下课时提前离开教室和老师讲课,上课时又会迟到五分钟,一里一外,就把一堂课就把十分钟没有了。一天三晌,要耽误一个多小时的上课和自习时间。
这就是必须有奉献精神。虽然一个学期打铃,学校能给我免去两块五毛钱的学费,我打内心高兴,也很感激学校领导。同时,也奉献出我的时间,乐为同学们服务。
打铃也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特别是冬天,一个人从教室里出来,身体被寒风吹的发抖,但是,从下课到上课,这十分钟必须要完成这个打铃程序。再冷再热,都必须认真完成,丝毫不得马虎。
学校的铃声是最好听的,他是那么的悠扬悦耳,又是那样的洪亮持久。特别是打预习铃,铛铛、铛铛,那由近及远的声音,传到同学和老师耳里,结束自己的所有活动,转身向教室走去,老师则准备好教案和教具,查查课表,向授课的班级走去。
铛,铛铛,连住敲打五次,这铃声就是正式上课的声音。所有老师听到后就会进入教室,值班同学会喊一声起立,老师好。老师则说同学们好,请坐下。这些程序我是一般参加不上的。这时正是老师上课的好时刻,我便会悄然无声推开教室门,然后立即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新课。大家和老师都习以为常,也不会因为我的进来影响讲课。
就这样,打铃挣学费的工作到初中毕业,由于多年的打铃,没有影响我的学习,反而让我学到了勤工俭学的本领,也明白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锻炼了克服困难,坚强生活的意志,从小在大风大浪里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
铃声伴随着我度过了少年,那悦耳动听的声音一直在我的耳边响起。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显得那么遥远,但是,又感觉十分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