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加思索,第一反应是先分类,找出某一类的共性作为文章标题,这一类里的关键词作为分论点。第二反应是今年的作文题有点类似于申论,你需要去伪取真,留下对你有用的材料(关键词)。
下午正好出了趟差,在车上和同事讨论,另一个单位的一位男同志听见了直接说了“不能分类,一分类就拿不了高分了,现在的作文不能写的中规中矩,必须天马行空”。我琢磨了琢磨,觉得他前半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后半句不敢苟同。
晚上和孩子讨论,孩子的想法和那名男同志的一致,理由是你是给外国人介绍中国,那么中国就应该是丰富多彩、多面的。孩子这样说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
按照他俩的逻辑,应该拟定一个综合的题目,在文中提出三个平行的分论点。这样写就如孩子所云,可以全面反应一个真实的中国。可是难度无疑会大大提高。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会不会题目有点大。
仔细琢磨这几个关键词,由一带一路可以想到合作与共赢,由共享单车、空气污染可以想到环保,由食品安全可以想到监管,由移动支付、高铁可以想到中国的开放与发展,由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美丽乡村、京剧可以想到中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了主题、层次,就需要确定他们之间的关联了或正向搭建、或逆向勾连。这就需要基本功了。
文章的素材既然是热议词,考生可以从备考的时事政治里调遣,也可以从不久前闭幕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里去回忆,也可以在朗读者12期中去总结提炼,比如:第三期“选择”中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由此可以去挖掘中国的变化…单车理念的首创者年轻的80后姑娘谈及共享单车的萌芽以及发展壮大等等。
分析到这里忽然发现这份卷和北京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梦。如果回归到这个主题再往前倒推,这个作文题目就明朗化了。
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