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治疗中,“辨证论治” 是灵魂,依据患者中医证型选择中药复方,是发挥中药疗效的关键。
辨证是选方的基础。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如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结合舌淡苔白、脉弱,多辨证为脾胃气虚证;若患者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则倾向阴虚证。综合分析判断证型后,再选择合适的中药复方。
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经典复方。脾胃气虚证常用四君子汤,方中人参(或党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胃,白术燥湿健脾,茯苓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健脾之效;针对阴虚证,六味地黄丸为常用方,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补肝肾、涩精气,山药补益脾阴,三药相配滋补肾、肝、脾三阴。
选方时还需注意,同一证型在不同脏腑表现不同,用药应灵活加减。如脾胃气虚兼气滞,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陈皮、木香行气;阴虚火旺者,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清虚热。只有精准把握证型,合理选用复方,才能让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