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030天】2024年1月1日
【今日读书】地理中国
【作者】地理中国
【用时】25分
【读书摘抄】
《地理中国》_20170108_冬日奇景·冬捕谜案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地理中国。我是老陈,每年的 12 月下旬到次年的 1 月份,这是北半球最为寒冷的季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早已被厚厚的白雪所覆盖。凌晨时分,就在这片白色的荒野上,一辆辆卡车开足马力全速前进。这是一群来此寻宝生财的人们,从车牌上看,他们来自河南、四川、吉林和新疆等地。一望无际的旷野,气温已经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几度,这浩浩荡荡的车队到底是要去哪里?
原来这是一个冬捕队,他们要寻找的宝藏就是冰面下的鱼群,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结果完全出人意料,长达 2 千米的巨型渔网中,竟然空空如也,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从晨光出灰到夕阳西下,冒着刺骨严寒,几十人整整劳坐了一天,收获的竟然是一张湿漉漉的空网,大家一时不知所措,冰面上一片沉寂。
我们来看一下冬捕队所处的位置,大家看就是这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它的水域面积达到了 900 多平方千米,在如此辽阔的湖里,怎么就打不上鱼来呢?凭多年的经验,这么大一个淡水湖里,它没鱼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就是这鱼让水怪都给吃了。唉,您还别说,这还真有先例,您像新疆那喀纳斯湖,还有福建的大金湖都曾经有过水怪的传说,当然最终证实那都是某种大鱼。反正不管怎么说,此时此刻大家是满腹疑团,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冬捕是我国北方特有的渔业生产方式,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渤海和黄海以西的大片地区,地势平坦,江河纵横,湖泊众多,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从气候特征看,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候寒冷,大面积江河湖泊结冰,水中的氧气一般都由空气溶解进去,可厚厚的冰面使得氧气交换受阻,水中含氧量大大降低。此时如果在冰面上钻洞,鱼群为了获得氧气,就会主动聚集过来,这就恰好闯进了人们布下的天罗地网。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兵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可以说在我国北方几乎是家喻户晓。可见在漫长的冬季,三九四九,这是最冷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恰好是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越是寒冷,这个冰层您想它就越厚,人站在上边作业就安全呐,是不是?而且温度低,这鲜鱼也比较好保存,好运输。再者,一般三九四九 都是在春节前这一段时间,这个冬捕一结束,网一收,拿着鱼回家过年了。
所以这才有了人们顶风冒雪,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冰封河湖的冬日奇景,可是这一年一度的冬捕,为什么在博斯腾湖就行不通了?唉,老陈,我还真特意做了点功课。其实这个有水无鱼的事,这还真不是头一遭。您比如在宁夏的党家岔湖,就曾经出现过有水无鱼的怪事。那么那桩悬案最后是如何破解的?
党家岔湖位于宁夏西吉县西南方35千米处,属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这个曾经渔产丰富的湖泊,近年来竟变成了一个有水无鱼的死湖,这使他充满了神秘诡谲的气息。专家曾怀疑湖水是否遭受了污染,为此他们还专门来到湖心取样。检验,结果显示,湖水的 pH 值接近9,属强碱性水,这样的盐碱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淡水鱼的生存极限。
调查显示,从 2000 年开始,西吉的气候变得异常干旱,党家岔湖每年会得到 70 多万立方米的降雨,即却有 370 多万立方米湖水蒸发到空气中。 10 多年来,湖水水位已经下降了近 15 米。持续的干旱让大量水分蒸发消失,而水中的盐碱却留在了湖里。久而久之,湖水的盐碱度越来越高,最终大多数淡水鱼类已无法继续生存。
很久以来,党家岔湖的水不但无法养鱼,就连牛羊都不喝。那么,博斯腾湖的情况会是怎么样?博斯藤湖古称西海,唐代叫鱼海。可以说,从古至今,它一直是我国淡水产量最为丰厚的湖泊之一。像塔里木裂腹鱼、扁吻鱼,还有长头鱼,这都是博斯藤湖的原产鱼。不过,近年来,这里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博斯腾湖,它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发源于天山山脉的开都河,这个湖水经孔雀河排出,最后汇入罗布泊。开都河上游的天鹅湖已经有沼泽化的趋势,而下游的罗布泊更是早已干涸消失。至于居中的这个博斯腾湖,由于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近年来这个水位也在不断的下降,湖水的矿化度逐年升高,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危咸水湖。难道这就是湖中无鱼的缘由吗?博斯腾湖会不会正在重蹈党家岔湖的覆辙?
冬捕队的遭遇引起了巴州博斯腾湖科学研究所的关注,他们派出考察队前往实地调查水质状况,
透明度刚才测了多少?透明度3.1米 水深4米。那基本上非常好的透明度了。对。
初步检测,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博斯腾湖拥有 3 米以上的透明度,水体十分清澈,饱和度是 93 点多 溶解氧的值是13.36。它这个值是比较适合鱼的生长。通过检测,科研人员确定博斯腾湖没有遭受污染,不存在鱼类致死要素,矿化度也在鱼类生长的正常范围内。湖泊表面虽然冰冻三尺,湖泊底部的水层却氧气充足,饵料丰富,非常适合淡水鱼群越冬栖息。
这就有点怪了,博斯藤湖的水质非但没有问题,相反还非常有利于鱼群越冬栖息。可是冬捕队为什么就捕不到鱼呢?有的队员注意到了,这个冬天塔里木盆地的气温似乎比往年要低一些,那么会不会是温度过低,鱼群都迁往别处了?一般来说,由于日照的原因,从水面向下温度会越来越低,作为鱼类的饵料,浮游生物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繁殖,因此鱼群往往会追逐着浮游生物在较为暖和的上中层活动。这么一来,鱼往下到三四米深的时候就能捕到鱼了。可是有一样,如果在天寒地冻的季节,水面结了厚厚的冰层,那么这个冰盖下面的水温层次还会是这样吗?
专家介绍,在严冬季节,湖泊表面虽然冰冻三尺,但在冰层以下,湖水却较为温暖。在博斯腾湖,冰层附近的水都接近 0 摄氏度,而到了水下 8至10 米,水温会始终保持在 4 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是鲢鱼、草鱼等温水性鱼类跃动的极限温度。因此,只有找到了水深超过 8 米的水域,才有可能用巨网捕捞到越冬期的鱼群。
虽然远道而来的冬捕队得到了专家的指点,可是在将近 1000 平方千米的湖面上,如何才能找到深度超过 8 米的水域?冬捕队正在犹豫该在哪开动下网的时候,人们突然听到了一阵阵短促的响声。脚下的冰层竟然出现了一道道的裂缝。这些裂缝犹如利刃切开了冰层,有的绵延有好几百米长。难道是冰层承受不住车辆的重压,要开裂了吗?大家伙可都站在湖中央,真要是这样的话,大家可都是危在旦夕。
在场专家小心翼翼勘察现场后指出,这些裂缝的确是冰层破裂后产生的,而且裂缝的两侧已经非常薄弱,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冰层下的湖水。可他告诉大家,这并非冰层融化的迹象,而恰恰是冰层膨胀断裂相互挤压而造成的,是湖冰越结越多,越来越厚的表现。
专家判断,湖冰正在越结越后,只要冬捕队不再出现裂隙的地方作业,就没有危险。虽然是有惊无险,不过鱼群还是踪迹全无。到底该在哪下网,这就要从鱼的洄游说起了。鱼类的洄游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其中的越冬洄游就和今天我们这个主题有关,这是鱼类由常驻地向越冬场的迁移。冬季来临之前,水温下降,鱼类的活动能力大大降低。为了度过严冬,鱼类会朝着适温水域集体移动,它们会由浅水环境向深水区域,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而越冬地,这正是冬捕的关键词。找到鱼类的越冬洄游之地,在那下网一准没错。
在博斯腾湖,哪儿才是越冬鱼群的栖息地?考察队决定前往冬捕队下网失败的地方进行勘察。结果显示,冬捕队下网的地方非常接近博斯藤湖的最深点,深度、水温、水质一系列条件,鱼群在冬季的活动规律全都吻合。可是,冬捕队的千米大网却为何空空如也?博斯腾湖的水下,究竟藏有怎样的奥秘?
随着调查的深入,问题竟越来越复杂。冬捕队下网的地方就是鱼群越冬的最佳栖息地。可是鱼群却好像在和人们捉迷藏,难道他们都藏到龙宫里了吗?当然,这是开玩笑啊,龙宫肯定没有,但是水下会不会有洞穴、深潭、暗流?甚至像欧洲的黑海一样,会不会有一个双层海?这可就江河湖海,你别看它表面风平浪静,水下却很可能是暗流涌动,地形复杂。你比如在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桂林的漓江,就有一个有关死水湾的奇闻。
在广西桂林的漓江中,有一个景色秀美的河湾,他的上下游遍布渔场,唯独这处江段,鱼虾竟在此绝迹。当地人称死水湾。不仅下网无鱼,就连最擅长捕鱼的鱼鹰,在此处也只能空手而归。原来,在漓江两岸,分布着石灰岩山体,山峰的底部深入漓江水中,山体中的暗河将温度恒定、养料丰富的水流源源不断注入了漓江。因此普通的淡水鱼类常年在江底最深处觅食,很少在水面附近出没。所谓的死水湾,其实是漓江中少见的一泓深潭,潭深超过 20 米,潭底的水体温暖稳定,潭中的沉降物成为了鱼虾的食物,故此鱼类都聚集在 15 米以下的地方。而离江其他江段水深不过三四米,渔民的网具捕捞深度一般都不超过两米,即使是捕鱼能手鸬鹚下潜深度也不超过 5 米。因此千百年来,当地渔民在死水湾一直难有收获。
原来死水湾竟是一个深潭,这个鱼群都沉到潭底了,难怪在上层捕鱼一无所获,那么博斯腾湖水下是否也存在着特殊的地形,让鱼类的活动区域发生了转移?
为了彻底探查博斯腾湖的地理特征,考察队来到了正对湖水最深点的湖泊南岸的一片山丘之上,这里的植被主要是低矮稀疏的灌木。这时,有队员发现,在远处山梁之间的开阔地,一些高大的身影正在移动。身影越来越近,原来是一群骆驼,这让专家也颇感意外,骆驼是沙漠中的动物,他们为何会出现在大湖的边缘?专家将地表厚厚的积雪剥开,大家惊讶地发现脚下竟然是金黄的沙粒。原来这些看似山丘的地方正是一片沙漠。这片沙漠位于库鲁克山的北坡,很可能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沙在远古时顺着风向移动到了这里。高达数百米的沙丘绵延 30 千米,与湖泊南岸相连。专家说,尽管沙丘与湖泊相连的地方是整个博斯腾湖的最深点,但是这里一定不会有大规模的鱼群。
专家解释说,大片沙漠与湖泊相连,在水下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沙滩、河床,这也就意味着水下不可能生长茂密的水草,因此也就不会有大规模的鱼群出现。看来,要找到鱼群,不仅要掌握湖水深浅、探测水温、监测水质,还要寻找饵料丰富的地方。那么,在博斯腾湖一望无际的冰面之下,有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水域?
专家将目光投向湖泊的西北角,从卫星地图上看,这里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地带,与湖泊南岸起伏的山丘截然不同。一行人驱车来到这片开阔地,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这些芦苇平均高度接近 6 米,最高的超过 10 米,极目远眺,宛如一片芦苇的海洋。据介绍,在博斯腾湖西岸和北岸,共分布着 70 万亩的芦苇,这是中国内陆芦苇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研究发现,博斯头湖的芦苇在距今 4000 年前就已再次生长,他们春季发芽,秋季枯黄,而到了冬季就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芦苇海让专家十分兴奋,他说,这里地处天山脚下,天山融水,在进入博斯腾湖之前,会流经广袤的草原。这里地下水位高,土壤中养分充足,加上新疆强烈的光照和温差,使得芦苇在这一带成为了优势物种,绵延百里不绝,如此大面积的芦苇在此自然生长,这也意味着博斯腾湖西北部水域中应该拥有大规模的鱼群。专家的推测带来了新的希望。冬捕队将巨型渔网搬至湖泊西北角这个叫落霞湾的湖湾旁,他们再一次破冰下网,这一次,他们能否获得期待已久的丰厚回报?
天色渐暗,在一片星光中初网的时候到了。突然,渔网中出现了人们期待已久的身影。快点快快快点,快快快,这这这。随着大网不断被拉出水面,越来越多的大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好。
102,体长是 102 厘米。
鳞光闪闪,冒着水汽的鲜鱼将笼罩在冬捕队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博斯藤湖终于向这些辛苦劳作的人们敞开了大门。
冬捕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生活方式,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渔民终于可以满载着大自然的恩赐迎接春节的到来。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拉上来的渔网中都是两公斤以上的大鱼,一条小鱼也没有。当地蒙古族有一句谚语叫猎不杀绝,看来人们早已知道了不能涸泽而渔的道理。而且当地人将鱼苗投放到湖里之后,就不再理会他们了,既不投饲料,更不人为的干预环境,任凭他们自由自在的生长。当地人管这叫做人放天养,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是不是也透露出他们朴素而智慧的自然观呢。好了,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地理中国,我是老陈,下次节目我们再会。
【读书思考】
满满的地理素材、地理知识,可以设置冲突的问题,也可以结构不良的地理情景来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地关系:猎不杀绝、人放天养.鱼不会冻死的原因。湖泊的演化过程,分析曾经渔产丰富的党家岔湖竟变成了一个死湖的原因。分析死水湾的成因。分析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
冬捕
冬季气温低,便于储藏,储运成本低;临近春节,市场需求量大。农闲,时间充裕,劳动力充足。投放育苗、夏季休渔,渔业资源丰富。促进文化传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黑海双层海、党家岔湖、鱼类的洄游类型、死水湾、猎不杀绝、人放天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