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不是寒门呢?
贫寒不可耻,可耻的是自欺欺人,不敢正视自己的现状,否定自己的出身,伪装自己的背景,忘掉自己的过去。
任正非历来就很重视教育问题,这多少跟他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有关,在他创业赚到钱后,曾以捐赠了一笔钱作为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笔两千多万的教育捐款是当时最大的一笔捐赠。
98年的2500万是什么概念?很多人的工资都是200元左右,一家三口下馆子吃顿饭也就是几十块钱,这些钱相比现在要至少乘以10吧。
如果任正非是那种以金钱为追求的商人,那这些钱要是用来买房子,后来翻个十多倍是没有问题的。
而在取名字的时候,有人说不要叫寒门,叫“优秀××”才好,“寒门”容易让受助人感到自卑,但据说是任总拍板就是要叫“华为寒门学子基金”:
我认为出身贫寒并不羞耻,而思想与知识贫寒,出身高贵也不光荣。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困、饥饿、父母逼着学中度过来了的。没有他们在困难中看见光明、指导,并逼迫我们努力,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曾为“华为寒门学子基金”题词,表示华为慨捐巨资为寒士助学是科技兴邦之举:
国之大本,人才最先。材美志笃,或在孤寒。廩饩膏火,昔出于官。人民主政,互惠相援。华为公司,急公好义。巨资助学,足征高谊。科技兴邦,此推盛事。利国利民,群瞻赤帜。
任正非的高考往事。
所谓寒门,即寒微的门第和出身。任正非本人就是一个寒门学子,他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其中就有对他家庭背景的描述。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要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7个孩子,任正非是老大,也只有他上了大学。真的是家境贫寒,两三个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他知道家里的情况。在考上大学后,需要自带被褥,母亲给他准备了一条被子和缝缝补补的被单,还有两件衬衣,任正非心里直想哭——他有了,弟弟妹妹就更难了。
高三快高考的时候,脑力劳动消耗大,任正非经常饿得头晕眼花,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吃点米糠:
我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
这是现在年轻人很难理解的地方,他们知道“吃糠咽菜”这个词是代表生活的贫困艰辛,却很难体会和共情了,因为他们基本没有吃不饱饭的经历。
高考前三个月,妈妈经常在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大多数寒门学子来说,上大学确实等于鲤鱼跃龙门,不只是任正非,华为很多员工都是“一贫如洗”的情况,他们都有寒窗苦读的经历,他们在学校学到了知识,然后才能在科技领域发光发热,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情况,自身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堪称寒门逆袭。
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上大学未必是唯一的出路。
寒门逆袭不止一个战场。
在任正非参加工作的年代,大学生是供不应求,华为要搞“人力资源池”,它的人事部门都是主动去高校争抢毕业生,有时候甚至是“一锅端”,让高校老师都感叹“华为太狠了”。华为对社会是充满感恩之心的,最感谢的就是中国的教育,“因为教育才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多人才,我们才能作战。教育最感谢的是农村教育的改进,因为没有农村几亿孩子的进步,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基础。”
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学历确实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不管是去机关上班,还是留校任教,或是到国企工作,学历的含金量很高,上限很大,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做得好,基本可以步入高层。
但时移世易,彼一时此一时,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多次突破了千万大关,学校还有数千万大学生,这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自主择业。
如果只是从就业、工作收入来看,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社会上大量小老板都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的收入水平都还可以。
我亲戚家小孩在高考前就准备退学了,他的打算是一边学车一边参加高考,他跟我说他也想学,但压力确实太大了,“学不进去的滋味很难受”,老师说什么听不懂,上辅导班也不管用,看数学、物理跟看天书一样,加上班里的氛围,老师的督促,让他在学校是如坐针毡,非常压抑。
这其实就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跟人竞争,挫败感很强,很打击自信心,很容易让人心理抑郁。
而且很多父母都在推波助澜,觉得孩子只要努力去学就好,他们忘了自己当年上学也曾努力,但也不管用。有的家长心气很高,跟亲友攀比,从小就重金投入,想让自己孩子成为一个天才,容不得自己孩子成绩不如人,如果这个孩子有学习的天赋和兴趣还好,否则就可能是饱受摧残。
都人工智能时代了,大家的观念是不是要刷新一下了?
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
如果按照现在的教育模式,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乔布斯或马斯克这样的天才?
古人都知道因材施教,为什么我们不能顺应教育和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想一想,让爱因斯坦、乔丹、泰森等一起去读书,或者说就是欺负人,让乔丹去研究物理,让爱因斯坦去打拳击,让泰森去打篮球,那他们还会成功吗?
“我觉得自己对物理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和才能。”爱因斯坦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擅长的战场才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
当今世界,科技的核心,而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任正非曾谈及AI时代的关键在于教育,“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教育要瞄准未来。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
现在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冲锋的博士、硕士、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代表社会为人类去做出贡献。因此,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世界有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中国的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但问题在于孩子的好奇心正被我们的教育和父母所磨灭,大家都是在背啊背,刷啊刷,为了分数而战。
这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禀赋不一样,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就喜欢读书,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人擅长物理,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就是肯下笨功夫……
随着阅历愈深,我愈发认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或者说不是主要靠培养,人才都是筛选出来的,大多数都没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赛道和战场,做不到扬长避短,以至于无所作为,乃至一事无成。
假如你之前没有足够的运气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那你就必须有一种义无反顾的责任去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热情和禀赋,去一展所长。这才是你最大的幸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