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一作吴泰伯,姬姓,名不详,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dǎn fù)长子,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
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
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gōu wú),并在今无锡梅里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泰伯是孝亲爱民的典范,能做君王而不做,传承尧舜的让贤之风,为天下社稷甘愿出走,确实是大德行的人。孔子十分敬重泰伯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