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真实案例,向你述说了父母于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身上必然有我们的影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要习惯性的问问自己:我哪里做的不好?

-01-美食的故事
考试终于结束了,壮壮终于可以实现他期盼了好久的愿望了——去吃必胜客。
选定了附近的一家餐厅,驱车前往,二十分钟就坐在了餐厅里,点晚餐后,我和儿子去卫生间。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鲜榨果汁机。
“来一杯吗?”
“问妈妈吧”,壮壮语调缓慢,脸上露出了期盼和迟疑的表情。
看的出来,壮壮很想来一杯,但又有所顾忌。
“没关系,来一杯吧,咱们看看需要几个橙子。”
“太凉了,再说我今天已经吃了必胜客!”这是典型的妈妈口吻。
我仍然给儿子来了一杯,即便很凉,我也告诉他:“放一放就可以喝了。”
走进餐厅,看到妈妈,壮壮的第一反应就是:“爸爸要买的,不是我!”
壮壮的这一举动我都习惯了!在饮食方面,妈妈对壮壮的约束很多,毕竟他是过敏性体质,常常一不留神就出问题。
……
饭菜还未上齐,壮壮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嘴里吃着披萨,手里已经去够刚刚上来的炸圈,刚嚼了几口,又匆匆拿起薯条沾着酱往嘴里送……,手里忙活着,眼睛还不时的飘向我和妈妈,生怕食物钻进我们的肚子里,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那感觉好像就是:全都到我一个人肚子里来!
“慢点,又不是没吃过,前几天不是刚吃过披萨!”
“别着急,你这要消化不良的!”
……
很快,壮壮就吃不动了,餐桌上还剩不少东西。
壮壮每次去吃美食都像是从没有吃过似得,总是狼吞虎咽。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清楚,难道是限制太多,还是壮壮天性就好吃。
-02-糖纸的故事
此时,我总是想起另一件,让我记忆深刻又后悔万分的事情:
壮壮两岁的时候,和我们在附近的一个小商场里闲逛。当走在一个糖果摊前时,壮壮死活就不走了,非吃不可。
那时,我们不知受了哪位专家的影响,坚定的认为:
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只要一开始能控制住,那么好习惯就能跟他一辈子。所以,让孩子从小远离糖果就成了我们此时和孩子较劲的动力。
我和老婆结成了坚定的联盟,心中暗下决心,这次死活不给你吃,看你能闹到什么时候。
壮壮不停的哭闹引来了周围人的同情,引来了陌生人的关注,大家纷纷过来询问孩子的情况,而壮壮只顾着哭,我们只顾着蹲下来和孩子讲道理,并且一次次拒绝了别人的意见和一次次递过来的糖果。
看着糖果一次次离自己远去,孩子一次次提高自己抗争的嗓门,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趟下来。
而我们只是继续和孩子较着劲,以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够温柔以待,孩子一定能够屈服,也一定能借此机会培养出孩子一个好的习惯。
在哭闹中,孩子被我们一步步领出了商场,情绪有所缓和,但继续哭闹着,嘴里不停的喊着“妈妈,我要吃糖,我要吃糖……”,
当看到地上的一张糖纸时,孩子紧紧的抓在手里,好像沙漠中见到了绿洲,死死不肯放手,我和妻子的“意志”几近崩溃,但在互相的鼓励下,继续着对孩子的“折磨”。
而孩子已经瘫坐在地上,寒风中露出了整个脊背,死死的抓住那颗捡来的糖纸不肯撒手。
……
最终我们还是回到了家里,孩子已在哭泣中睡去,脸上爬满了泪痕。
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什么狗屁专家,这是什么观点,把孩子搞成了什么样子,我们简直是恶魔!”
我决定和老婆商量买一包糖果回来,出乎意料的,老婆也是非常支持。
待孩子醒来后,我们把一包糖果放在了他的面前,和他做了正式的道歉,并告诉孩子:“这些糖果由你自己支配,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壮壮出乎意料的高兴,找了个精美的盒子,将这些宝贝好好的安顿了起来,如何支配这些糖果却成了他最重要的问题。
……
到目前为止,壮壮都有一个自己的糖果盒,只要不咳嗽,他便可以随意的享用,但他对糖果的兴趣已经不那么浓烈了。
看来,真的给了孩子这样的权利,他便不会那样的痴迷,也便真正的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
这是一件我久久无法忘怀的事情,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孩子死死抓住糖纸的小手,露在寒风中的后背,以及对一颗糖果一遍遍的渴求,是那样的真实,是毫不顾忌的迫切!
出于人性最本能的直觉,我断定所谓专家的观点纯属狗屁!这也怪自己学艺不精,了解了点皮毛就如获至宝,就想着在自己孩子身上展开试验。
后来,我们多次问过壮壮是否还记得这件事情,他总是说“不记得了”。
但,我深信他是记得的,即便在思维层面消失,也会在潜意识层面生根。
-03-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可即便这样,我们仍然会重复着过去的错误,难道壮壮真的是天性就好吃,像他妈妈说的那样:“我小时候,嘴就很馋。这孩子完全是遗传!”。亦或这只是另一个“糖纸故事”。
基于壮壮过敏性体质的缘故,这个疑惑我们一直不敢随意测试,在吃的方面我们总是非常谨慎,生怕那次出错,再次诱发哮喘。
可这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总是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纠结状态,随随便便的给孩子扣上了一个帽子:“馋嘴”,亦或是限制着他的各种行为,即便遇到心仪已久的食物,仍然只是支支吾吾的让我们去猜他的心事。
想干什么就说。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吗!去接纳孩子、去包容他,这不是父母的天职吗!我们却于无意识中蒙住了孩子最纯真的真实,限制了自己最本能的爱意!在这些限制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再次进入过去的轮回,即便过去是一个让人痛苦的过去。
在这个问题上,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结果,它只是我们夫妻身上的种种投射,即便隐蔽,却无法斩断。这一方面是妈妈的各种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我的问题,因为我平时总是用妈妈进行各种搪塞——妈妈不会允许我们吃这个的;巧克力暂时不吃了,妈妈会说的;你最近有点过敏的表现,要注意了…….
面对孩子的天性,我总是要试一试的,我相信孩子纯真的天性,我相信每个向善的心。我希望它只是一个孩子的另一个“糖纸故事”,而不是天生如此,天性贪食、嘴馋!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