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德国、瑞士、日内瓦、慕尼黑、莱茵河……这些地名,原来只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记在需要背诵的内容里。但到了欧洲,一切真真实实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瞬间就被美景震撼了。
初见阿尔卑斯山,是在德国境内。我们乘坐高速列车从柏林到慕尼黑,透过车窗,阿尔卑斯山就真实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太美了!伙伴们惊呼。是呀,阿尔卑斯山就在那里,美得那么纯粹、美得那么自然,沁人心脾,让人心醉。在国内也有登过不少山,黄山、庐山、太行山等,但都没有像阿尔卑斯山般给我带来的惊艳,它穿越了意大利北部、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这么多国家,但无论在哪个国家,它的美都是如童话般梦幻。
阿尔卑斯山下的绿,青翠欲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闪着金光,直击人的心田。这种绿是那种满屏满目的绿,一大片碧绿又层次分明,不同的绿色植物漫山遍野,深深浅浅,丝毫没有单调枯燥之感。
等到我们乘坐瑞士金色山口列车从卢塞恩到因特拉肯,一路上近距离地欣赏湖光山色,对阿尔卑斯山区的感叹就更强烈了,犹如行走在一条无尽的画廊里,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游。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就像个美丽的女神,时而婉约秀丽像小家碧玉,时而端庄大方如大家闺秀,时而又若仙女,如梦似幻,飘逸无比。碧绿的草原上瑞士人精致的小屋、潺潺的流水、悠闲的牛羊,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处处显示出瑞士人的安逸和富足。山间湖泊清澈见底,水波荡漾,粼光闪闪,天上蓝天白云,山麓绿意无边…多希望时间就定格在此刻,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烦恼,就这样天荒地老。
当我们看呆了的时候,山那边飘来一群彩色滑翔伞,翱翔在山水之间,潇潇洒洒,飘飘悠悠。忽而另一边又飞进来一伙滑草的人们,从高处优雅地滑下,完美落地。车上的人们一路欣赏,一路感叹,一路惊呼。绝美的阿尔卑斯山区让我们目不暇接,忘记了拍照,就这样专注地烙于心坎上了。
到了瑞士境内,我们计划登上阿尔卑斯山的山峰之一铁力士峰,近距离地感受阿尔卑斯山的魅力。那天早晨起来,天气微寒,有云雾缭绕,我们担心着天气灰蒙如何是好,来到山脚下时,只见阳光亮堂起来,阿尔卑斯山如同羞涩的少女,撩起了面纱,露出明媚的面容。山间空气清澄,我们欣喜若狂,一路狂拍一路往上冲。由于没有攀登装备,也来不及准备,我们就全程缆车快速上山了。
上铁力士峰的缆车分四段,缆车里面面积很大,能承载80人,上面有海拔高度计。四周全是大的玻璃窗,随着缆车的上升,移步易景,外面景色不断变换,先是葱绿一片,慢慢绿意加深跌宕起伏,云朵飘移,到海拔2700米开始白雪点点,越往上升,云雾茫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地间茫茫一片,好一个纯净的世界!在炎炎夏日里见到皑皑白雪,那种感觉简直是美妙极了。每坐一段缆车,我们都会下来观景、休息,每一段都有观景平台,是歇息进食的场所,非常方便。印象最深的是坐过三段缆车后,我们走出来观景,从玻璃平台往上看,有些云雾茫茫,而往下看却一望见底,白茫茫中层次分明,绝美无比。有些畏高的伙伴搂在一起,又怕错过这美景,只好牵着手趴在玻璃平台上往下看,这也成了我们欢笑的记忆。
最后一段600米的缆车是世界首创的360度旋转缆车,让游客360度全方位饱览阿尔卑斯山的美景。等到了山顶,大约4800米,我们从缆车上下来,尽情饱览阿尔卑斯山的秀色。大家欢呼雀跃,有人打起了雪仗,有人忙着拍照,有人静静欣赏美景。连绵的雪山纯净而秀美,荡涤着人们心底的尘埃,天地人融为一体,我好想对着群山呼喊:让时光停住吧!留住美好的时光!
回到山脚下,歇在路边喝着咖啡的时候,看见一群群登山者陆续进山攀登。望着雄伟险峻的雪山,同行的伙伴们感叹到:他们欧洲人怎么这么喜爱挑战高山、攀爬雪山啊?
是呀,为什么他们不辞辛劳地重装前行,背负信念和补给,一步一步攀登?为什么他们冒着危险专注在各个微小细节里一个个脚印地量度?为什么一次次打镐、踢冰,打下一个个冰锥保护自己的安全后,一意向上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恋山情节吗?
其实,说到对高山的认识,中国人要比西方早得多。在剑桥大学院士兼登山家麦克法伦《心事如山》中也说:“在浪漫主义给西方对于高山和荒野的认识发动革命的七百年之前,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们已经在歌颂野外景观的精神特点了。”他进而引用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的一段话——“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来说明中国人心目中山川景物对人的性情涵养的重要性。不过,远溯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名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李白的名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更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欣赏山水,形成了我们特有的山水观—雄伟的高山能让仁厚之人宁静平和,也能让人远离尘俗,忘却烦忧,变得心胸开阔。
■对于不惧险阻热爱高山的人们来说,也许那句血脉贲张的名言就是永恒的回答:
—Why do you want to climb the Mount Everest?
—Because it i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