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雅舍谈吃》

(文 /赣南师范大学  罗伊蓉)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吃,兴许只有我们这个国度这么讲究,既可以是一样家常,也可以发展成一门艺术。且不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就是烹调样式也不下十余来种,蒸,脍,煮,炸,炒……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品味。馋,基于生理需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而梁实秋先生却能将色香味形滋养的美食艺术与精神意境高度融合,上至富贵人家的佛跳墙、鱼翅;下至平民百姓的酱菜、豆汁儿,无不被他品出“情怀”。

书摘:

虾要吃活的,有人还喜活吃。西湖楼外楼的“炝活虾”,是在湖中用竹篓养着的,临时取出,欢蹦乱跳,剪去其须吻足尾,放在盘中,用碗盖之。

食客微启碗沿,以箸挟取之,在旁边的小碗酱油麻油醋里一蘸,送到嘴边用上下牙齿一咬,像嗑瓜子一般,吮而食之。

吃过把虾壳吐出,犹咕咕囔囔的在动。有时候嫌其过分活跃,在盘里泼进半杯烧酒,虾乃颓然醉倒。

——水晶虾饼

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

肇事的这一位并未察觉,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

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毛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汤包

《雅舍谈吃》作为梁老的散文集子,以小品文漫谈的形式向我们娓娓叙来。每篇篇幅短小精悍,详略得当,较如今市面上许多大谈美食烹饪之作更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蕴。

其次,引据考究,笔调朴实却又脱俗,所记之中不乏幽默诙谐的人文轶事与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

文如其人,颇具真性情。

在暑假的胡吃海喝后,不妨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来品尝这场不止于味觉饕餮的视觉盛宴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