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内涵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中,“中秋节”被唐太宗李世民定为法定节日。明朝开始,中秋节被赋予了“团圆”的内涵,也称为“团圆节”。
秋天是团圆的季节。中秋之夜,与亲人、朋友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团子)、观赏着圆圆的月亮、喝着美味的桂花酒(寓意“蟾宫折桂”),好一幅“中秋望月,阖家团圆”的祥和画面。在历代文人墨客作品的推波助澜作用下,集传统、典故、文化、家国情怀于一身的中秋节早已从祭月、赏月习俗成为团圆的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唐朝时,中秋节就随着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走出国门,在国外落地生根。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相应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使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节从上古时期的“中秋夜迎寒”习俗,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团圆文化符号,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漫长过程。事实上,中秋节不仅集传统、典故、文化等众多传统文化于一身,也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家国情怀。这,就是中秋节能够脱颖而出并历久弥坚的密码。
中秋节是团圆的文化符号,传承着民族家国情怀。中秋节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之一,也是拉近海内外华侨华人距离的纽带。中秋正反映了老百姓的家国情怀,映照着人们内心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