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在明清时期十分繁盛,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和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盛况。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以潭宝汽车站、唐兴桥为中心周边一定范围,这是沿着湘江建设的窑湾历史文化街区。
窑湾历史街区的主要景点,大唐兴寺、望衡亭、唐兴桥、潭宝汽车站、李柳染堂等。滨江景观,湘水晚渡,淘沙戏波,窑湾老街临水而建,依水而兴。沿江一侧保持开敞,复建俞家巷、狮子口、沟子口及汽车站前码头。再现明清滨水商业盛景。
走进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处,看到望衡亭。据介绍,望衡亭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湘江北岸石嘴垴,始建于晋,原名望岳亭。民国期间,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捷俊(1891~1930年)筹资重建。于1928年凿基,1932年建成。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望衡亭麻石砌筑,亭分3层,每层高3.5米,一、二层间内有石梯,二、三层间内为铁梯。第二层照壁并排嵌有大理石碑两块,一块是《湘潭石嘴头碑记》,一块是《望衡亭记》;第三层壁嵌有《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亭上有联:“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九面云山收眼底,满江风月落樽前。”该亭碑文对中外城建规划特别是交通规划的比较研究,是记载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
《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亭以石为基,步石磴以登至亭楼。石栏周环,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渺间;而大江环绕,逦迤以达于麓山。叠障层峦,出没于风沙望里。上下波光,帆鸟翔集,蓼渚芦汀,参差夕照。风景如斯,诚足乐也。每值四时佳日,游斯亭者,凭高远瞻,万里孤怀,触感兴亡,尘念俱寂,能不有江海无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于斯亭者矣!”
据介绍,望衡亭开工不久,王捷俊于1929年7月离开湘潭到外地任职,而且数月后病故,使造亭经费一度出现困难。这时,曾在1922年8月至1923年10月驻军湘潭的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时宁乡师长鲁涤平、长沙师长朱耀华、宁乡旅长洪振楚等人慷慨解囊,最终促成新亭竣工,新亭取陶侃“望岳亭“之意而名为望衡亭。望衡亭建成后,湘潭人民为了纪念王捷俊(振寰)将军的功德,设衣冠冢于亭基前围墙内,并立碑以记之,碑文“陆军中将王公振寰之墓”。
两位老人在望衡亭上,切磋拉二胡技艺。悠扬低垂的乐曲声似乎在悼念先人,那声声切切在湘江上空回荡……
湘江
站在望衡亭上,一望无际的湘江被一层薄雾笼罩,浑浊的湘江水泛起波浪,一浪接一浪撞击岸边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一艘艘货船穿梭在湘江上。
江山胜迹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