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快速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都是在3-5分钟内看完一则新闻或一篇文章,而越来越多人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存在一个阅读误区:
1、过份执着于“仔细阅读”,逐句逐字地,一字不落地阅读;
2、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太差,无法快速阅读一本书;
3、最常见的是,没有时间阅读;
4、只会输入,而不输出(书中说的“存储式阅读”)
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
阅读速度缓慢的人普遍执着于一个问题——过于“仔细阅读”。
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
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不代表能记住所有的书中内容。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把全部内容装进脑子里”,那么读书就会变成一件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先从“仔细阅读”的束缚跳出来,通过量变到质变,哪怕只记得书中的1%。
看书就像听音乐、不可能听每个音符是什么,应该去全身享受音乐。
养成阅读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一: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不仅是读书,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二: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书籍可分为三种类型。
1. 不必读的书。
“不必读的书”,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书可能是有用的,只是并不适合自己而已。
阅读并不适合自己的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因此不必读。
2.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如小说、随笔,漫画、绘本。
3.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的特点就在于,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数量通常不会太多。
大致的比例标准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请注意“9∶1”这个原则。
在这一节里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自己是对这个观点不太适用的:
*同时阅读多本书籍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里说到一次只读一本书的观点。对我自己而言,读完一本书再开另外一本的效果更好。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三: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
为了享受阅读过程,我们主张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这是一个原则。
“一天读完一本书”,能够加深理解
这个可以做到,但对于上班族有点难。但作者的观点也没错,快速读完一本书,能够及时掌握全书的整个框架,更好理解书中内容,因为今天看一部分,明天看一小部分,后天继续,一个星期下来还没看完,会导致前面看的,已经差不多忘记了。我认为作为上班族,而且想养成阅读习惯,先定个目标一个星期读1、2本比较合理!
养成阅读习惯,形成新的生活规律
想要形成“在每天同一时间阅读”的生活规律,最好的时间就是清晨,更为理想的是刚睡醒的时候。 睁开眼后,不要马上起来,继续躺在床上读10分钟书。这样一来,你就会彻底清醒了。
这一节不太认同作者的观点,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阅读的确是很好,但是刚起床,还在朦胧不清的状态下,我不认为可以看得进书中内容,而且阅读,不建议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人脑一次只能接收一件事情,多了就会分心,效果不好。
为什么读后会忘记
避免阅读中的无用功
“为写而读”
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
摘录,将书籍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呈现出来,是指仅仅摘选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作者给出摘录的步骤: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一:“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断
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遇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另外,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二:“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一边读书,一边整理出属于你的摘抄集录,并从中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仅此一行。
在以“一行采集”的方式摘抄下来的阅读集录中,找到能让自己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并做出标记,这一行摘录,就是我所谓的“一行精华”。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三:“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对“一行精华”的一句感想。“为什么会对这一行文字产生共鸣呢?”
呼吸式阅读的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每读完12本书,对自己的认识就能更进一步
建议大家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
另外,在回顾短评的时候,请思考以下问题:
•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流水式阅读
跳读,以小标题为单位
利用小标题判断该章节是否需要阅读,有利我们对书籍的内容进行抉择、取舍,并在短时间内选出要点进行阅读。这样,就可以彻底舍弃自己不需要的内容,这是最基本的理念。
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标志一: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书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商务类以及自我提升类书籍,有时会加入过多的作者自述,突出强调“本书在这一点上与其他书籍不同”。
然而,这些内容对于繁忙的读者来说,未必是必要的信息。
标志二:印证理论或主张的特殊事例、经历
在商务类和自助类的书籍中,为了印证作者阐述的理论或观点,常常会列举一些事例或作者自身的经历。
一般来说,论证的顺序是:理论→事例→理论(总结)。首先提出理论框架,然后为了提高说服力而举出事例,最后再次总结核心理论或主张。
因此,舍弃事例,直接跳读到总结的部分,完全不会妨碍理解。
标志三: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
对于以“得到启发”为目的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为了煽情而撰写的这部分文字,我一般都是飞速浏览过去。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共有4个步骤。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书籍最初部分的阅读方式可决定阅读速度的90%
决定阅读速度,可通过序言进行判断,了解一本书的文体、写作意图,把握全貌,阅读序言至关重要。
目录值得细读
通过目录,即可选出自己需要阅读的章节。
另外,阅读目录,还可以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论述的推进过程,再决定要“以多少内容为单位进行阅读”(建议阅读单位最多为20页)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难以决定是否跳读的章节,只读最初5行和最后5行。
只需阅读各个章节的最初5行和最后5行。仅仅是不假思索地照搬这种读法,就能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
作者主要考虑两点:
首先,人类的大脑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自动补全遗漏的片断。在读到“A→C”这样的字幕序列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推断“其间是B”。
第二,商务类书籍、时下一些畅销类书籍的解释说明性内容,一般多采用以下结构。
1. 开局 提出主题或观点
2. 中局 举例展开说明主题,用论据论证观点
3. 结局 基于事例及论据,再次确认主题或观点
每一个话题的开头,一般都会率先提出即将展开论述的主题或观点。简明扼要地揭示出“下面将要谈论什么话题”“作者想要说什么”等问题。尽管篇幅长短不一,不过一般来说,都在5行左右。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明确阅读目的,想清楚“通过阅读这本书想要收获什么”这个问题。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搜索阅读法。
在确定关键词的那一刻,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就泾渭分明了。与关键词不甚相关的段落,可以快速浏览过去,包含关键词的段落,可作为“一行采集”的素材。
如果觉得只阅读包含关键词的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其内容,那么我建议大家倒退几页开始阅读。或者把关键词所在的这一小节仔细读一读,就基本能把握大致内容了。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首先,要找到自己在读书时最舒服的(容易读下去的)阅读节奏。
由于读书节奏单调,“缓慢”可能仅仅是感觉
不仅要有仔细阅读时的基本阅读节奏,还要有1.5倍速的中速阅读节奏,2倍速的高速阅读节奏,以及5倍速的流水式阅读节奏等。像这样,设计出多层级的阅读节奏以备随时调用。
“不会遗忘的阅读”秘诀:不求记忆地阅读
第一个原因:抵触弄脏书(作者个人偏好)
不建议画线阅读
第二个原因:
无论怎样画线,都会遗忘,都不会再看
我现在大多数都是用微信读书看书,它有一样做得很好的,就是可以划线,还加上自己的想法和评论,最后还可以导出整理一下保存在印象笔记里,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日后再复盘。
总结
一行精华:“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这三个步骤。
一行评论:在输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输出。
读完一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行精华”,回想自己看过的书,的确有那么一句话是对自己影响很大,乃至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久远一点的《老人与海》,每当老人遇到困难,总是想着如果男孩在的话就好,但他最后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反省叹道:还是准备得不够呀!而他在重重困难中还是坚持下去。这本书对我那时的生活影响很大,任何事情,只要做足准备,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成功!比较近的一本书《番茄工作法》里面的一句:想要快,就必须专注!
看似读过的书消失在一点一滴的记忆里,但其实都已经融化在自己血液里,只要需要,就会出现!
这本书我给了
这是一本适合刚开始读书,或想阅读又无从下手,或者各种理由而无法读书的人看。作者的观点很通俗易懂,也新颖,当然也有一些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但有否定才会去思考,才会进步!
推荐:***
适合阅读:刚开始阅读的人
购买:***
最后,这是第一次在简书编辑文章发表,但简书的编辑排版实在太差了,不得不吐槽一下,希望能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