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在诚意
修身在修心,那修心在什么呢?在诚意。其实《大学》讲的非常清楚了。不仅告诉你,人为什么要修心,而且还告诉你如何修心,修心在诚意。在我看来,王阳明所悟的就是大学之道。如果你真把大学也看明白了,你也就悟到了。
《大学》的第一段非常非常重要,第一句话告诉你人要修心,第二句就告诉修心之道,就把修心的法门告诉你,古人言简意赅,真的很了不起,第二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说白了就是修心的窍门。第三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就告诉你,按照前两句去做,你就知道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了,就接近悟道了。
儒家修心之道,我把它分几个先后步骤,如下所述:1、知止、2定、3静、4安、5虑、6得。事实上,这个过程不是绝对,或不可逾越的,但却是可以反复使用。追求真理致良知,修心按照这个过程去做,就不会错到哪去。大家注意,第三步骤是静。
万法归一,大道自然。儒道释三家,无不重视修心,而且都重视内修内观,不外求。既然不外求,那就坐下来慢慢求。坐下来就要安静。三家都看到静的作用,是修心的必要一环。三家都有静坐这一修心的方便法门。当然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佛家、道家多采用盘坐,而儒家则采用正襟危坐。当然形式不要绝对化,儒家也可以盘坐。
儒家静定修心从北宋二程开始,吸收佛家做法,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 。王阳明也继承此法,采取正襟危坐。静坐通常要做好三件事:选择安静的环境、选择静坐的姿势、调和呼吸至平稳。正襟危坐时注意,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调整呼吸时,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可以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自然。
儒家静坐修心不是空想,冥想,更重实修自心。静坐修心,王阳明提出两个步骤:1、息思虑: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2、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过失,然后是克治。儒家入静没有明确口诀戒条,也不必光会数数,如“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其实是好的口诀,这样,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然后反省自己有哪些心病: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骄傲、贪戾、懒惰、草率等等,然后考虑具体怎么样去克服,去改过,去修正。
正如《大学》所说,正心在诚意。王阳明也说,静坐修心关键的两个要素是诚意与谨独。谨独就是《大学》里说的慎独,意思方法是一样的。既然都一样,为什么不按约定俗成,直接用慎独。真不清楚王阳明为什么一定要用谨独,他也没说明,反正就怎么说了。学生问,他就说是慎独。谨独就是慎独,就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修炼时就是谨独时,自己管好自己。人在做,天在看。所以,谨独也就是自我管理。西方的自我管理的方法,跟上述的修心之道是差不多。
诚意者,就是思无邪,勿自欺欺人。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如同阳明所说,对个人来讲,修心“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使自己的内心品性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修好我们的良心,这样无论何时何地,就能坚持良知道义,守住道德底线。修好我们的良心,不让良心受到污染蒙蔽!你就可以做好人,做好事!良心所在,好人平安!
白云山人20161222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出处,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