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十三)

    在京半个月了,今早七点多,第一次自己出来吃早餐,他们还在睡呢!两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彼此尊重包容才能和谐共处。伴随着生活方式而来的更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也会有不快发生,虽然是自己的孩子。

    昨天晚上我比他们先到家一个多小时,我收拾了家里和个人卫生,他俩回来后开始汇报一天来去河北兜风的有惊无险。由于我在呼市那里雨一直没停,我过问了两次他们的行程和天气,无非表达的是为母的惦记。晚上吃饭时,我自然提及一句,你们出去玩感觉怎么样,女儿说我们周末出去放松放松,你别管那么多了……这种交流方式让我非常不舒服!你们以为我真的就是保姆角色啊?我是不是没事闲的吃饱撑的?我是应邀来京为女儿备考做点饭,提供点儿物质和精神营养,现在看来如果成为孩子的负担,让她觉得我像紧箍咒又何必呢?

    也许女儿所言并非有意,只是真实的表达而已。我理性反思了一下:一是没必要管和说的事不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只是陪伴孩子长大,把他的价值观较正,脚踏实地工作,有计划消费和生活。他们成家后能提供的支持和托举就会全力以赴。二是心甘情愿地做好保姆的日常,有空多读书和锻炼,让自己心平气和,他们干啥与我无关。如果做不到心平气和,马上走人。我是自由且自主的人,非矫情之人但我也重视自己的感受。

    回想起昨天在地铁上的一个画面:姥姥和妈妈带着七八岁的孩子,姥姥在唠叨孩子没说两句,孩子冲着姥姥突然一声:你能不能别说了?姥姥不说了,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孩子。我在想:无论姥姥说的是什么,为什么孩子那样表达妈妈无动于衷呢?

    教养,在骨子里,形于外。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土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