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一组厦门集美大学思政部80后教师董立功穿着清代龙袍给学生上课的图片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认真看了一下报道,董老师龙袍加身的初衷是想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上移开,转到课堂上来。据说这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还真从手机转到了别处,但不是转到了课程内容上,而是转到了龙袍上。
网上有人吐槽,说高校老师穿龙袍上课,黔驴技穷到这地步?
我说这不但是黔驴技穷,更是哗众取宠。如果这样下去,下一步就得上三点式了。高校思政课堂到了这地步,让人担忧啊!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并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这样伟大的使命,落在了千千万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肩上,只有通过高校思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
但是,我们看到,当下,在高校思政形势一派向好的形势下,有些从教者,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思政课的问题,而是搞些花里胡哨的形式,来博眼球,来当网红,全然忘记了自己做为高校思政教师应承担的责任。
穿龙袍者,就是一例。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怎么样呢?他说想把学生从手机上移开,移开了吗?这堂课可能移开了,可是当学生的审美疲劳了,对龙袍视而不见了,你还穿什么?所以,这不是解决当前思政课堂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没有课程自信,理论自信的表现。
除穿龙袍者外,有脱口秀的,热衷于唱红歌的,有母爱父爱泛滥式纵容的,也有毫无原则地迎合学生的。
搞得思政课是五花八门,你方唱罢我登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目的无非就是赢得学生的抬头,也给自己一点自信。
思政课的这种生态,说明思政教学这块病得不轻。
党中央旗帜鲜明,这块阵地一定不能丢。但是靠这种形式主义的改革能真正的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吗?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迎合某些学生的低级趣味,能培养出有理想,有信仰的接班人吗?
形式虽然重要,但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高校思政课,与高中,初中阶段相比,其区别在于理论二字。理论是有深度和高度的,如果穿上龙袍,扮上道光,就能把近代史的精髓说明白,那我们都穿。如果整几句顺口溜,说几句迎合的话,骂几句马克思,污几句毛泽东,就能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那我们就不反对了。问题是,这样的形式主义不解决问题,高校思政所面临的问题,学生的困惑,党中央的关切,一个也没有解决。
那怎么办?
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分子,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还是回归到课堂教学,回归到理论本身,回归到为师者自身理论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上。
入脑入心的问题,一直都是思政理论课的难点。我想第一步先要入自己的脑自己的心。踏踏实实地去读马列的书,读毛泽东的书,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英国学者伊格尔顿说过一句话:“连一行马克思都没有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我们思政理论教师,要想有理论自信,就得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认清自己是为师者,是育人者,要有充分的理论自信,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
入自己的脑自己的心之后,才能入学生的脑学生的心。这个环节是很有难度的,以至许多老师面对当下诸多的困扰,面对网络的冲击,面对手机的干扰,不知所措,于是便穿龙袍上阵了。这也是我的一个瓶颈,但我认为解决之道绝不是仅仅改变上课的形式,形式可以改变,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理论自身的魅力,靠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当然,目前干扰太多。穿龙袍者就是想使学生与手机分离,我也能理解他的苦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经历了一个过程,堵的办法肯定不行,还得用疏的办法。我有四个字,叫“手机正用”,当然,真正实现还很难。北京工业大学沈震老师实现了手机与课堂的融合,他的中成智慧课堂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即使这样,技术也只是手段,不能代替理论本身。
迎合绝不是教育,形式更不能代替内容。思政理论课的改革,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谁也无法阻挡。
龙袍式表演,可休矣!